1) Oxyporus formosanus Adachi 1939
半黑巨须隐翅虫
2) Ischnosoma
毛须隐翅虫属
1.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Ischnosoma and the Genus Lordithon of Chin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Tachyporinae);
中国毛须隐翅虫属和蕈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尖腹隐翅虫亚科)
2.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Ischnosoma Stephens is described under the name of Ischnosoma taibaiensis sp.
记述了我国毛须隐翅虫属Ischnosoma1新种,太白毛须隐翅虫Ischnosoma taibaiensissp。
3) Ischnosoma bergrothi
波氏毛须隐翅虫
1.
Ischnosoma bergrothi was collected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记述了我国毛须隐翅虫属Ischnosoma一新记录种——波氏毛须隐翅虫Ischnosoma bergrothi(Hellén),该种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作者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雄性成虫的性特征进行了描画。
4) Oxyporus
斧须隐翅虫属
1.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Oxyporus of China Mainland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Oxyporinae);
中国大陆斧须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斧须隐翅虫亚科)
5) Oxyporinae
斧须隐翅虫亚科
1.
A 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Oxyporus of China Mainland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Oxyporinae);
中国大陆斧须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斧须隐翅虫亚科)
2.
Examples from the Oxyporinae, a rove beetle subfamily, are used to analyse and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s of genus-group name changes on the homonymy of species-group taxa.
以斧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的同名问题为例 ,笔者分析了属级单元名称变动对种级单元同名关系的影响。
6) Astenus
黑尾隐翅虫属
1.
A new species, Astenus sakaii sp.
日本爱媛大学助教授酒井雅博博士提供了一批采自日本南部鹿儿岛吐葛喇群岛的隐翅虫标本,经研究,发现毒隐翅虫亚科中黑尾隐翅虫属Astenus Dejcan一新种,命名为吐葛喇黑尾隐翅虫Astenus sakaii sp。
补充资料:毒隐翅虫
一类小型的甲虫。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毒隐翅虫属。该属共有 250种以上,中国约有20种。成虫体长7~8mm,长圆形;头部黑色,有眼和鞭状触角各1对(见图);胸部桔黄色,鞘翅1对,较短,呈青蓝色,具粗大刻点;足3对,短而强壮,适于迅速爬行;腹部能自由活动,末端具黑色光泽且能向上弯曲。成虫出现的高峰季节为夏末秋初,多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环境中,具趋光性,通常捕食稻田中的某些昆虫。
毒隐翅虫的体液含有强酸性的毒素,当虫体被捻碎后,毒素与皮肤接触而引起隐翅虫皮炎,因皮炎常呈线条状,又称线状皮炎。皮炎可发生于全身,主要在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也见于上肢、躯干及下肢等裸露局部;少数出现于阴囊和外阴部。皮损处常表现为线状,有时为点状、片状或混合型。患处初呈红斑,继之出现水疱、脓疱;患者自觉疼痛、烧灼感、痒感,重者常诉头痛及发烧等症状,病程7~8天。
隐翅虫皮炎发生于非洲、美洲、日本与南洋群岛等地区;中国自1959年首次报道在重庆发现病例以来,迄今有300余例患者。分布于四川、 广西、广东、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一般发病开始于5、6月份,7~9月份达高峰,10月份逐渐减少而至消失。
消除杂草,搞好环境卫生,喷洒 1%敌敌畏(DDVP)及其他药物,以消灭成虫。设纱窗纱门,以防成虫入室。当成虫接触皮肤时,宜用竹签等拨落地上,再踩死。对成虫接触过的皮肤,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涂以20%氨水;症状出现者宜用高锰酸钾液或 3%硼酸水湿敷。用10%明矾溶液(蒸镏水配制)作冷湿敷,上覆以凡士林纱布封包,一天后见效。亦可用半边莲、黄连锌氧软膏等治疗,但勿用抗菌性软膏。
毒隐翅虫的体液含有强酸性的毒素,当虫体被捻碎后,毒素与皮肤接触而引起隐翅虫皮炎,因皮炎常呈线条状,又称线状皮炎。皮炎可发生于全身,主要在头面部,其次为颈部,也见于上肢、躯干及下肢等裸露局部;少数出现于阴囊和外阴部。皮损处常表现为线状,有时为点状、片状或混合型。患处初呈红斑,继之出现水疱、脓疱;患者自觉疼痛、烧灼感、痒感,重者常诉头痛及发烧等症状,病程7~8天。
隐翅虫皮炎发生于非洲、美洲、日本与南洋群岛等地区;中国自1959年首次报道在重庆发现病例以来,迄今有300余例患者。分布于四川、 广西、广东、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一般发病开始于5、6月份,7~9月份达高峰,10月份逐渐减少而至消失。
消除杂草,搞好环境卫生,喷洒 1%敌敌畏(DDVP)及其他药物,以消灭成虫。设纱窗纱门,以防成虫入室。当成虫接触皮肤时,宜用竹签等拨落地上,再踩死。对成虫接触过的皮肤,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涂以20%氨水;症状出现者宜用高锰酸钾液或 3%硼酸水湿敷。用10%明矾溶液(蒸镏水配制)作冷湿敷,上覆以凡士林纱布封包,一天后见效。亦可用半边莲、黄连锌氧软膏等治疗,但勿用抗菌性软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