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
3) Frankfurt School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1.
Seeking The Lost Home——On The Greatness And Commonness of Frankfurt School s Criticism Theory When Compared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找寻迷失的家园——再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伟大与平庸
6) Frankfurt school
法兰克福学派
1.
Transcendence to the modernity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Revaluate the value of Frankfurt School s theory in today s China;
科学发展观对现代性的扬弃与超越——重估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
2.
On Media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 of Frankfurt School;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和文化批判
3.
An Inquiry into the Frankfurt School s Theory of Ecological Crisis;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论探析
补充资料: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形成和发展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阿多诺进而赋予"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认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会认识之基本原理,从而在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确定了认识论根据。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论同社会理论,归根结柢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的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包含着对"虚假事物"的"肯定"陈述,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的实在关系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肯定"陈述。这样,客观的技术决定论的宿命观点与主观的唯意志论的自由观点之间的二难抉择便被引申为社会的辩证法。在对现代社会的判定上,"否定的辩证法"把认识论观点与社会历史观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激进的批判主义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统治"和"意识形态",它通过支配自然界而实现对人的支配。因此,要在工业社会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制度内拯救人的精神价值是毫无希望的。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缁崾游谢恼濉U攵哉庖坏悖ヂ弈吩凇督∪纳缁帷泛吐矶馊韵执ひ瞪缁岬穆凼鲋兄赋觯执缁岵皇且桓鼋∪幕澹且桓霾√幕澹瞬荒馨哑胝庖簧缁岬墓娣丁⒈曜嫉男形游闯O窒螅粗闯杀炔√缁岜曜几:徒】档南窒蟆>荽耍侵赋鑫鞣缴缁嵫П匦胝?"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理论的演变与学派的解体 60年代末在西方青年学生造反运动失败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后期领导人的哈贝马斯在政治上从该学派原来的激进立场上后退,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同时,他在学术上也开始怀疑早期"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有效性,并试图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科学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哈贝马斯按照知识的旨趣把科学分为分析的科学、解释的科学和批判的科学。他把社会学和心理分析视为批判的科学,想通过社会学的批判能力来唤醒人们从崇拜社会结构和社会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与霍克海默或阿多诺时期相比已大为改观:它已包含有实证科学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种实用-心理分析的知识社会学,又接近于一种解释学的"沟通行动理论"。尽管该学派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场、观点,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论"前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内格特还在坚持极端左派的见解,但作为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后退,已标志着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形成和发展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阿多诺进而赋予"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认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会认识之基本原理,从而在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确定了认识论根据。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论同社会理论,归根结柢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的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包含着对"虚假事物"的"肯定"陈述,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的实在关系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肯定"陈述。这样,客观的技术决定论的宿命观点与主观的唯意志论的自由观点之间的二难抉择便被引申为社会的辩证法。在对现代社会的判定上,"否定的辩证法"把认识论观点与社会历史观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激进的批判主义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统治"和"意识形态",它通过支配自然界而实现对人的支配。因此,要在工业社会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制度内拯救人的精神价值是毫无希望的。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缁崾游谢恼濉U攵哉庖坏悖ヂ弈吩凇督∪纳缁帷泛吐矶馊韵执ひ瞪缁岬穆凼鲋兄赋觯执缁岵皇且桓鼋∪幕澹且桓霾√幕澹瞬荒馨哑胝庖簧缁岬墓娣丁⒈曜嫉男形游闯O窒螅粗闯杀炔√缁岜曜几:徒】档南窒蟆>荽耍侵赋鑫鞣缴缁嵫П匦胝?"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理论的演变与学派的解体 60年代末在西方青年学生造反运动失败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后期领导人的哈贝马斯在政治上从该学派原来的激进立场上后退,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同时,他在学术上也开始怀疑早期"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有效性,并试图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科学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哈贝马斯按照知识的旨趣把科学分为分析的科学、解释的科学和批判的科学。他把社会学和心理分析视为批判的科学,想通过社会学的批判能力来唤醒人们从崇拜社会结构和社会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与霍克海默或阿多诺时期相比已大为改观:它已包含有实证科学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种实用-心理分析的知识社会学,又接近于一种解释学的"沟通行动理论"。尽管该学派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场、观点,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论"前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内格特还在坚持极端左派的见解,但作为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后退,已标志着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