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Blending
城市化和社会融合
3) City society
城市社会
1.
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between nation and city society.
国家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运用政治社会学中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探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国家与城市社会关系 ,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两者关系的变化演进情况。
4) urban society
城市社会
1.
In the urban society,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e associations was the greatest.
清代景德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史,不仅是经济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行帮组织整合与城市社会秩序形成过程的历史。
2.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causes of burden of peasant and conclude that the main cause of heavy burden of peasant lies in the separation of rural society from urban society.
通过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相互隔离。
3.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ime geography as a new and efficien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urban society.
作者在概括地介绍时间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方法特色的基础上 ,重点说明了城市社会研究中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应用状况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5) sociable cities
社会城市
1.
Sociable Cities:The Legacy of Ebenezer Howard by Peter Hall and Colin Ward assesses systematically and penetratingly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Ebenezer Howard\'s idea of garden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kernel idea of sociable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霍尔与沃德的《社会城市》系统而深刻地评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在20世纪的成败,以及其更为核心的社会城市思想在21世纪的适用可能。
6) Social integration
社会融合
1.
Building a harmonious community:public services,social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residents views- a study of cases from Ningbo,Dalian and Beijing;
和谐社区构建:公共服务、社会融合与居民表达——来自宁波、大连和北京的案例研究(英文)
2.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Social Integration;
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
3.
Sociopsychological optimization:bridging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社会心理优化: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桥梁
补充资料: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这种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但城市化的历史不等于城市发展史。有资料证明,人类至今有9000年的城市发展史。而城市化的历史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世界城市化道路以产业革命开始至今已有200来年的历史。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相对而言,我国相当数量城市还很年轻。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表现出三个动态规律:城市人口数量每年增长,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都市群带沿交通线集中化加强;城市人口的增长由过去自然增长为主转为机械增长为主,即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尽管如此,中国城市化仍然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压力。
目前,我国城市都存在着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据公安部统计,1993年底全国总人口116276.6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24291.6万人,我国城市化水平是20.89%。而欧美城市化水平则达到了80%,印度也达到了40%以上。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人离开农村,流向城镇,转为非农业人口。如果这些人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则在未来七八年内,需增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60~200个,或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300~400个。若按新增一个大城市人口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基本费用匡算,国家要投资9600多亿元。这无论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上看,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中国城市化仍将是任重道远,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辽中南地区被人们很形象地称为五大城市群。试问,是什么赋予它们城市群特征的呢?
首先是非农业比重高,工业结构各具特色。在五大城市群中,珠江三角洲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90.2%,第一产业只占9.79%。京津唐地区非农产业占GDP的89.47%,第一产业只占10.73%;辽中南地区为87.61%,沪宁杭地区为78.12%,胶东半岛为77.40%。
其次是城市密度大,城市规模结构各异。我国五大城市群的城市密度都比较大,如珠江三角洲每万平方公里8.51个,胶东半岛3.59个,沪宁杭地区2.32个,辽中南地区2.17个,京津唐地区1.15个,它们比全国的0.52个都要高出许多。
最后是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交通、电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城市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交通运输方面,各地均形成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区内外联系十分方便。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沈-大、京-津-唐、济-青、沪-宁-杭、穗-深、穗-珠等高速和准高速公路已建和在建中,水运得到了加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港口,航空、电讯都有较大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