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农村贫困治理
1)  countryside impoverished government
农村贫困治理
1.
Presently,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impoverished government has the relatively impoverished problem to be prominent, the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returns poorly rate is high, actual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quantity is big and so on the questions.
当前,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返贫率高,实际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等问题。
2)  rural poverty
农村贫困
1.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Poverty from 1985 to 2005 in Hubei Province;
1985-2005年湖北省农村贫困测算与模拟分析
2.
The Impact of Labor Division on Formation of Rural Poverty;
分工水平对农村贫困形成的影响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3.
Research on Regional Vulnerability and Rural Poverty;
区域脆弱性与农村贫困研究
3)  poor countryside
贫困农村
1.
After "Nine - Year Univers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ate of discontinuance from study is still very high during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poor countrysid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and restriction from internal, external and other factors.
“普九”以后,由于受教育内部、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贫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依然很高。
4)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贫困农村
1.
Research on physique condition of senior citizens in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of plain area of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平原地区贫困农村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5)  impoverished village
贫困农村
1.
But no villager was glad to be elected village officer in the impoverished village,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at the self-government becomes a mere skeleton.
但是,在贫困农村无人愿意担任村干部,村民自治成为空架子。
6)  rural anti-poverty
农村反贫困
1.
Research on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 and Rural Anti-poverty in China's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
2.
The system also had some adverse effects on rural anti-poverty work because it could not benefit all poor people,might exclude some poor peasants who ha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projects,and had some problems in system management.
但因为制度不能涵盖所有贫困群体,可能排斥有能力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制度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农村反贫困工作有一些不利影响。
补充资料:农村


农村
village

  农村(villa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 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 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 5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 000人以下者为农村。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84年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均可建镇。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同时,为防御外族侵扰和野兽的侵害等,要求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封建社会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