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偏垄通透栽培
1)  partial ridge permeability cultivation
偏垄通透栽培
2)  corn cultiv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photopermeability of big ridge in 140 cm
玉米140cm垄通透栽培
3)  Ventilation and Photop-Permeability Cultivation
通透栽培
1.
Study on Ventilation and Photop-Permeability Cultivation of Maize and Potato at High Cropping Density;
玉米马铃薯高密度通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4)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wo ridge and one level row(stereoscopic ventilate and light transmission)
二垄一平台(立体通透)栽培
5)  "Three Long"cultivation
"三垄"栽培
6)  Ridge cultivation
垄畦栽培
1.
Ridge cultiv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Alisma orientale (Sam.
以建泽泻的当地传统种植方法为对照,对地道药材建泽泻进行垄畦栽培试验。
补充资料:中国玉米栽培史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以后又由西班牙传遍全世界。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可能通过几条途径传入。
  
  中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初见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巩县志》;首先作出详细叙述的则是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据描述的形态可知番麦就是玉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的记载,说明当时玉米栽培还不普遍。
  
  玉米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一名称,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18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垦种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区栽培随着有很大发展。19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以全国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区又限于水源,粮食生产渐难满足需要,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到20世纪30年代,玉米在全国作物栽培总面积中已占9.6%,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稻、麦、粟居于第4位;50年代起,玉米栽培有更大发展,播种面积远远超过了粟而跃居第3位。
  
  在栽培技术方面,清代《三农纪》中说玉米"宜植山土",并介绍点播、除草、间苗等经验。《洵阳县志》中说山区种玉米,"既种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壅培",反映了当时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直到18世纪后期以至19世纪末,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继续扩大,栽种技术才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在清代《救荒简易书》中,已讲到分别不同土宜施用不同粪肥、不同作物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地农民还分别选育了不少适应各地区栽植的地方品种,仅据陕西《紫阳县志》所记,19世纪中叶,该县常种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鸡啄"等多种。在东南各省丘陵、山区,玉米逐渐分化为春播、夏播和秋播 3种类型。此外,在田间管理、防治虫害等各方面也有进步。到20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玉米栽培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