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农政全书
1)  Nong Zheng quan shu
农政全书
1.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Nong Zheng quan shu,contained two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ooks(Jiu Huang Bencao and Ye cai pu),which produced important effect to preparing against disasters and to exte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其代表作《农政全书》,收录《救荒本草》和《野菜谱》两部本草著作,对于备灾救荒、推广中药,贡献卓著。
2)  Nongzheng Quanshu
《农政全书》
1.
Ideology of Water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Nongzheng Quanshu;
农政全书》的水利建设思想
2.
On the Art Thought in Nongzheng Quanshu;
农政全书》艺术思想研究
3)  Municipal Handbooks
市政全书
1.
Looking at the Status of Zhangqian s City Planning Theory from Municipal Handbooks;
从《市政全书》看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地位
4)  Agricultural Books
农书
5)  political regulations
政书
1.
The writer propose that Chi- nese ancient people didn t take the architecture as a individual academic branch,“architecture”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nation s“political regulations”,using as the auxiliary tools to con- trol the nation.
论文从古代对“建筑”的认识入手, 通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建筑一词的统计和 分析,纠正了过去的“建筑”一词来源于日 本的误说,指出古人并没有把建筑技术作为 一个独立的学术分支,而是将其列入典章制 度的“政书类”和“经济汇编”类中,把有 关建筑做法的记载作为辅助施政的手段或者 工具。
6)  agricultural policy
农政
补充资料:农政全书

中国古代文化-农业技术成就-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同时他自己也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他还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除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还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并成功地击退了后金的进攻。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等军事方面的著作。但徐光启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徐光启出生的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之区。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至计在于农。自号"玄扈先生",以明重农之志。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古时曾将管理农业生产的官称为"九扈"。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以"荒政"为类,前代农书,然不足2000字,比之《农政全书》实在是少得堪怜。《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且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然而,救荒只是治标,水利才是治本。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之多,位居全书第二。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