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嘎隆拉隧道
1)  Galongla Tunnel
嘎隆拉隧道
1.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In-situ Stresses for Galongla Tunnel on Zamo Highway in Tibet
西藏扎墨公路嘎隆拉隧道地应力测试分析
2)  Wulong tunnel
武隆隧道
1.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water outbursts from underground riv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Wulong tunnel;
武隆隧道暗河突水特点与整治技术分析
2.
The construction of Wulong tunnel in freeway from Chongqing to Changsha is faced with cutting blasting engineering in small interval zone.
渝长高速公路武隆隧道的修建面临着小间距隧道爆破开挖施工。
3)  tunnel heaving
隧道隆起
4)  Gala [英]['ɡɑ:lə]  [美]['gelə]
嘎拉
1.
Effects of Hot Air Treatment on Quality and Ripeness Characteristics of Gala Apple Fruits;
采后热空气处理对嘎拉苹果品质及后熟特性的影响
2.
This study was carried in the professor orcha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ao Xi of Shan Xi province, using the material of 9 to 10 years old spindle Gala trees, choosing the branches with same height, position and growth vigor as unit branches, and dealt with the treatment of 40°~50°(Ⅰ),60°~70°(Ⅱ),80°~90°(Ⅲ),100°~110°(Ⅳ).
本试验在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技果业专家大院苹果园进行,以9-10年生细长纺锤形嘎拉树为试材,选高度、方位、生长势基本一致的枝条作为单位枝进行40°~50°(Ⅰ),60°~70°(Ⅱ),80°~90°(Ⅲ),100°~110°(Ⅳ)4个角度的拉枝处理。
5)  Zhulazhaga
朱拉扎嘎
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in Inner Mongolia,China;
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2.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deposit found in the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strata along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朱拉扎嘎金矿是一个大型矿床 ,赋矿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钙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大理岩、流纹岩 。
3.
5 km 2 were detected in extensive overburden area of the Zhulazhaga gold deposit.
朱拉扎嘎金矿 ,经综合物化探普查 ,在大面积覆盖区发现 0 。
6)  Gala gold deposit
嘎拉金矿
1.
This paper has a discussion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 of Gala gold deposit in Garze.
本文研究了嘎拉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矿床有三种主要的元素组合:A_u-A-S_b,Cu-Co-NiV和Ba-U-Th。
补充资料:武隆
武隆
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历史

武隆历史悠久。根据1982年江口镇出土的石斧、铜钺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5000年)即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周、春秋(公元前1841年至公元前476年)为巴国属地,战国至东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为枳县所属。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置汉平县,治地今鸭江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汉平县并入枳县,治地今涪陵区东岸。南齐至北周(公元479年至581年)复置汉平县于鸭江镇,隶属涪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徙汉平县于涪陵,十三年(公元593年)改名涪陵县,隶属巴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治地今土坎镇。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名依旧。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武隆县并入彭水县,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改“龙”为“隆”,更名武隆县隶属涪州。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省武隆县为镇入涪州。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改武隆县为巡检司。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改为涪州第五分区,区署设羊角碛。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五月,四川省府以涪陵县第五区幅员广大,决定划为武隆设治局,治地巷口镇。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复置武隆县,治地未变,直至解放辖四个指导区,共五个镇十三个乡,人口约十七万。

地理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全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伏流交错,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对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间。乌江是我县唯一通航河道,流经十六个乡镇,东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两岸河谷狭窄,江水奔驰于悬崖峭壁间,重峦叠嶂,山峰重入云,江出一线,气势雄伟,航道多峡口险滩,,尤以羊角碛五里滩蓍称。全县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自然条件较差。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在辽阔的山区,资源丰富。以松、杉、柏为主,森林面积约66万多亩;已采矿藏主要有煤、铁、硫铁矿、铝矿;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有油桐、卷子、生漆、茶叶、黄连、苎麻、杜仲、烤烟等数十种,有的品种已被列入全国和市里的基地。水产资源丰富,除提蓄引灌外,拦河筑坝修建水电站,目前境内有大、中、小水电站100多个,在高山,为虎、豹、马豹、猴、野猪等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