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长江口滨岸
1)  the Yangtze Estuarine and coastal areas
长江口滨岸
2)  Yangtze estuarine and tidal flat
长江口滨岸潮滩
1.
Influences of sewage discharge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nutri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Yangtze estuarine and tidal flats.
选择长江口滨岸为典型研究区,分析探讨了排污活动对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盐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3)  Changjiang Estuary and coastal areas
长江口岸带
4)  the south bank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长江口南岸
1.
Influence of diking on the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the south bank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5)  binjiang callapse
滨江崩岸
6)  the por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runk line
长江干线口岸
补充资料:长江口
      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分汊河口,中国的最大河口。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区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缘(30~50米等深线),全长约700多公里。河口区可分成3个区段:大通至江阴(洪季潮流界),长约400公里,河床演变受径流和边界条件控制,江心洲河型,为近口段;江阴至口门长220公里,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河床分汊多变,为河口段;自口门向外至30~50米等深线处,潮流作用为主,水下三角洲发育,为口外海滨(见图)。
  
  
  1842年开始有水深测量图。1915年进行了首次水文测验。1958年开展了上自江阴下至口外海滨的大规模水文泥沙测验。1971年以来,围绕长江河口的治理,对河口区的水文、泥沙、沉积、河床演变及工程措施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做了模型试验和试验性工程。
  
  6000~7000年前,长江河口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近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口门宽度从180公里束狭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渐演变成一个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
  
  长江河口水丰沙富,据大通站资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别为 92600米3/秒、 4620米3/秒、29300米3/秒,年径流总量9240亿立方米。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为枯季,占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年平均输沙量为4.86亿吨,沙量在年内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潮汐在口外为正规半日潮,在口内为不正规半日潮。南支潮差由口门往里递减,口门附近的多年平均潮差为2.66米,最大潮差4.62米,属于中等强度(平均潮差为2~4米)的潮汐河口。北支潮差较南支稍大。潮流在口内为往复流,出口门后向旋转流过渡,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向。通过口门的进潮量枯季小潮为13亿立方米,洪季大潮时达53亿立方米。
  
  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最远可达济州岛附近。枯季盐水入侵一般可至南北支分汊口。盐淡水混合北支为垂向均匀混合型,在南支口门附近枯季大潮出现垂向均匀混合型、洪峰流量大又遇特小潮差时出现高度成层型外,全部及部分混合型出现机率最多。南槽、北槽和北港下段存在上层净流向海,下层净流向陆的河口环流。滞流点附近有最大浑浊带。洪季小潮时常有浮泥出现,航道拦门沙与洪季滞流点位置吻合。
  
  长江口外流系有台湾暖流、江浙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夏季,台湾暖流增强,苏北沿岸流减弱,长江冲淡水在口门附近先顺汊道方向流向东南,约在东经122°30′右转向东北或东。冬季,台湾暖流减弱,苏北沿岸流增强,长江冲淡水沿岸南下,成为江浙沿岸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见东海)。南港实测最大波高3.2米,向口外海滨波高逐渐增大,曾测得6米波高记录。
  
  徐六泾以下,河槽有规律分汊。在科氏力作用下,长江河口存在明显的落潮流偏南、涨潮流偏北的流路分异现象。在涨落潮流路之间的缓流区,泥沙容易淤积形成水下沙洲、沙岛,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泾以下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浏河口以下被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横沙以下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从而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势。
  
  在径流与潮流两股强劲动力作用下,河口段河床冲淤多变,主槽摆动频繁。18世纪中叶长江主流重归南支后,北支已日益淤浅,永隆沙至青龙港河段有涌潮,水、沙、盐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但北支在洪季仍偶有泄水、泄沙现象。崇明岛历史上南坍北涨,现在有向苏北并岸的趋势。长江径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泄,南支河面宽阔,多水下沙洲,河槽演变复杂,目前正处于强烈变化阶段。南港与北港,南槽与北槽的主次关系很易更替。1842年南港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后因南港水深恶化辟北港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浅,通海航道又改走南港。1958年后北港的分流量已大于南港。
  
  四条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拦门沙,其滩顶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 6米左右,比较稳定。在径流、潮流和盐淡水异重流作用下,有洪季淤、枯季冲,小潮淤、大潮冲的变化规律。南槽浅滩是长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拦门沙,水深不足7米的滩长25公里左右,不足10米的滩长达60余公里,成为入海航道的天然障碍。
  
  在口外,有水下三角洲,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其上端为拦门沙滩顶,下界水深约30~50米,北面与苏北浅滩相接,南面越大戢、小戢叠覆在杭州湾的平缓海底之上。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但也与苏北海岸和杭州湾存在着泥沙交换。
  
  长江河口港埠众多。中国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长江咽喉。年吞吐量1982年近9000万吨。1975年,通海航道水深已浚深到7米。每年入海离子径流量为14823万吨,占全国入海总离子径流量的43%。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海,使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形成中国最大的渔场。河口土地资源潜力很大。据1978年测图量计,在南北支分汊口以下,零米等深线以上的滩地面积有779平方公里,2米以上的有1239平方公里,5米以上的有2833平方公里。据统计,近30年来,仅上海市就围垦了约80万亩土地。
  
  

参考书目
   陈吉余、恽才兴、徐海根、董永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模式,《海洋学报》,第1卷,第1期,103~111页,1979。
   沈焕庭、潘定安:长江河口潮流特性及其对河槽演变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1期,131~144页,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