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rchangiopteris henryi
原始观音座莲
1.
Study on the Photosynthetic and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dangered Pteridophytes Archangiopteris henryi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原始观音座莲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
1.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photo- synthesis of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蕨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4)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
1.
Anatomy of a New Species of Scolecopteris (Marattiales) from Early Stage of Early Permian in China ;
中国早二叠世早期一种虫囊蕨(新种)(观音座莲目)的解剖构造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ticle of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的角质层特征
5) Angiopteris fokiensis
福建观音莲座
1.
Effect of ABT-6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ngiopteris fokiensis Persistent Petiole Cutting;
生根粉-6对福建观音莲座扦插宿存叶柄生长发育的影响
2.
Cutting propagation practices about persistent petioles of Angiopteris fokiensis.;
福建观音莲座宿存叶柄扦插繁殖技术
6) Angiopteris fokiensis
福建观音座莲
1.
Observ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giopteris fokiensis;
福建观音座莲特性的观察研究
补充资料:原始观音座莲
原始观音座莲介绍 原始观音座莲 (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 科属:
观音座莲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状茎短,近直立肉质,直径2-3厘米;根粗壮,肉质,光滑。叶簇生,叶柄长40-60厘米,上面有宽沟槽,绿色,草质,中央稍下处有节状膨大;鳞片多数,狭披针形,棕色,宿存;叶片长40-60厘米,宽17厘米,草质,卵形,一回羽状;羽片2-4对,顶生一片与侧生的同形而较大,长达30厘米,宽6.5厘米,侧生羽片对生,斜出,具柄,基部1对长12-15厘米,宽3厘米,其上1对长17-20厘米,中部最处4-5厘米,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羽柄长1厘米,膨大,具鳞片;叶边全缘或略波状,顶部具锯齿。孢子囊群线形,通直,长10-20毫米,由60-160个孢子囊组成,位于中肋和叶边之间,彼此被等宽的间隙分开,隔丝红褐色,细长,节状,分叉,较长于孢子囊群。
分布与习性:
仅分布于云南金平和屏边,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喜生于季节性雨林阴湿的生境,常构成草本地被层常见的成分,特别是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分布最多,也较高大。所在地为赤红壤或红壤,pH值4.5-5.5。早春于根茎上萌发新叶芽,嫩时卷曲成球状,叶柄逐渐伸长,新叶也随之开展,逐渐成长,7-8月孢子囊群在叶背上显现。11月成熟,孢子飞扬,在适宜的环境里长成原叶体。
繁殖与栽培:
孢子繁殖时应选择阴湿而温暖的环境。因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应进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应用:
濒危种。本种系蕨类植物中较原始的类型,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的价值。其姿态奇异,叶片翠绿,是优美的荫生观赏植物。
图片:
观音座莲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状茎短,近直立肉质,直径2-3厘米;根粗壮,肉质,光滑。叶簇生,叶柄长40-60厘米,上面有宽沟槽,绿色,草质,中央稍下处有节状膨大;鳞片多数,狭披针形,棕色,宿存;叶片长40-60厘米,宽17厘米,草质,卵形,一回羽状;羽片2-4对,顶生一片与侧生的同形而较大,长达30厘米,宽6.5厘米,侧生羽片对生,斜出,具柄,基部1对长12-15厘米,宽3厘米,其上1对长17-20厘米,中部最处4-5厘米,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羽柄长1厘米,膨大,具鳞片;叶边全缘或略波状,顶部具锯齿。孢子囊群线形,通直,长10-20毫米,由60-160个孢子囊组成,位于中肋和叶边之间,彼此被等宽的间隙分开,隔丝红褐色,细长,节状,分叉,较长于孢子囊群。
分布与习性:
仅分布于云南金平和屏边,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喜生于季节性雨林阴湿的生境,常构成草本地被层常见的成分,特别是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分布最多,也较高大。所在地为赤红壤或红壤,pH值4.5-5.5。早春于根茎上萌发新叶芽,嫩时卷曲成球状,叶柄逐渐伸长,新叶也随之开展,逐渐成长,7-8月孢子囊群在叶背上显现。11月成熟,孢子飞扬,在适宜的环境里长成原叶体。
繁殖与栽培:
孢子繁殖时应选择阴湿而温暖的环境。因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应进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应用:
濒危种。本种系蕨类植物中较原始的类型,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区系起源等有一定的价值。其姿态奇异,叶片翠绿,是优美的荫生观赏植物。
图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