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RAS)
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4) Aquatic farming animals
养殖水产动物
5) aquatic animal
水产养殖动物
1.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udies on genome in aquatic animal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的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6) industrialized aquaculture
工厂化水产养殖
1.
It was an efficient for predicting fishery water quality and had practical means to regulate water quality and to realize industrialized aquaculture.
在分析影响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特性,建立了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编程实现。
补充资料:水产养殖
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
中国概况 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 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198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约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 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淡水养殖总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近来每年以22%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产量为 2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库占 8%,其余为湖泊、河沟和水稻田的产量。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近年来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 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 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 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世界概况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鱼、贝、虾、蟹类等水产品养殖的总产量约为600万吨,其中66%为淡水养殖产量,余为海水养殖产量。亚洲各国产量(中国占其中的半数)占养殖总产量的85%,苏联占6%,美洲和欧洲各占2%左右。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最为发达。主要养殖当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如爪哇须鲃、胡子鲶、线鳢、蓝子鱼、长丝鲈、攀鲈和遮目鱼等,以及对虾、罗氏沼虾和贝类等。此外还养殖非鲫、草鱼、鲢、鳙等引进种类。泰国以养殖罗氏沼虾和对虾等著称,并以鱼、虾混养获得高产;稻田养鱼和贝类养殖也较普遍。菲律宾以养殖遮目鱼为主,用网箱和网围在半咸水或淡水中饲养,产量较高;同时也养其他鱼类和虾类。印度尼西亚早在14世纪时已在爪哇开始养殖遮目鱼,近年来已开始在池塘养殖遮目鱼、鲶、非鲫、青鱼、草鱼、鲢、鳙以及罗氏沼虾和对虾等,稻田养鱼也有较久的历史。
南亚 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水产养殖发展最快,1980年养殖产量达40万吨,居世界第4位。过去仅利用废弃盐田养鱼,现在运河两岸都以池塘混养印度产的四种鲤科鱼类,并获得高产。此外也引进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鳙和非鲫等,还大量养虾。
东亚 除中国外,日本是这一地区水产养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整个亚洲的重点地区。日本的水产养殖采用封闭循环温流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在湖泊和近海以网箱和围拦大面积精养鱼类,并在贝类养殖方面采用浮筏式垂挂养殖法等先进技术,产量大幅度上升。主要养殖对象为、鲷、鳗、鲤、虹鳟、对虾、牡蛎、紫菜及珍珠、扇贝、鲍等海珍品,其中海水珍珠产量占世界首位。
美洲 养鱼主要供游钓用,其次为生产性养鱼。美国以养殖花点叉尾鲶、鲑、鳟、鲤等为主,其他主要养殖种类有牡蛎和蛤仔,虾类养殖也在发展。近年来美国水产养殖产量每5年约增长1倍。
欧洲 欧洲以养鲤为主,其次是鲑、鳟,主要供游钓业用。苏联是欧洲主要的水产养殖国,产量主要由内陆海与水库提供,尤以养鲟称著,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同时鲑、鳟和鲤的养殖也较发达,近年来还引进养殖的草鱼、鲢、鳙及斑点叉尾等。东欧以养鲤为主,北欧的丹麦和挪威是养鳟中心,西欧普遍养鳟、鳗、牡蛎、贻贝和蛤仔。英国与荷兰还开始养殖鲆、鲽。
前景 全世界淡水、海水养殖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①全世界适于发展水产养殖的非洲、拉美等热带和亚热带等地区尚有大片条件优越的水域尚未开发利用,而这些水域的生产力可高于其他地区。②养殖种类的迅速传播和交流,可促使养殖品种单一的地区提高产量。如适应性广的非鲫和对虾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优良养殖品种,对提高产量作用很大。③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有关基础理论如遗传育种和遗传工程等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产量和增加养殖种类。④人工繁殖和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可为养殖业稳定供应大量苗种。⑤对水生经济动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可为养殖对象提供具全价营养的配合饵料和最适生长环境;连同高密度流水养鱼、混养、综合养鱼等综合性先进技术的运用,将为养殖业的大幅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中国概况 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 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198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约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 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淡水养殖总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近来每年以22%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产量为 2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库占 8%,其余为湖泊、河沟和水稻田的产量。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近年来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 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 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 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世界概况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鱼、贝、虾、蟹类等水产品养殖的总产量约为600万吨,其中66%为淡水养殖产量,余为海水养殖产量。亚洲各国产量(中国占其中的半数)占养殖总产量的85%,苏联占6%,美洲和欧洲各占2%左右。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最为发达。主要养殖当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如爪哇须鲃、胡子鲶、线鳢、蓝子鱼、长丝鲈、攀鲈和遮目鱼等,以及对虾、罗氏沼虾和贝类等。此外还养殖非鲫、草鱼、鲢、鳙等引进种类。泰国以养殖罗氏沼虾和对虾等著称,并以鱼、虾混养获得高产;稻田养鱼和贝类养殖也较普遍。菲律宾以养殖遮目鱼为主,用网箱和网围在半咸水或淡水中饲养,产量较高;同时也养其他鱼类和虾类。印度尼西亚早在14世纪时已在爪哇开始养殖遮目鱼,近年来已开始在池塘养殖遮目鱼、鲶、非鲫、青鱼、草鱼、鲢、鳙以及罗氏沼虾和对虾等,稻田养鱼也有较久的历史。
南亚 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水产养殖发展最快,1980年养殖产量达40万吨,居世界第4位。过去仅利用废弃盐田养鱼,现在运河两岸都以池塘混养印度产的四种鲤科鱼类,并获得高产。此外也引进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鳙和非鲫等,还大量养虾。
东亚 除中国外,日本是这一地区水产养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整个亚洲的重点地区。日本的水产养殖采用封闭循环温流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在湖泊和近海以网箱和围拦大面积精养鱼类,并在贝类养殖方面采用浮筏式垂挂养殖法等先进技术,产量大幅度上升。主要养殖对象为、鲷、鳗、鲤、虹鳟、对虾、牡蛎、紫菜及珍珠、扇贝、鲍等海珍品,其中海水珍珠产量占世界首位。
美洲 养鱼主要供游钓用,其次为生产性养鱼。美国以养殖花点叉尾鲶、鲑、鳟、鲤等为主,其他主要养殖种类有牡蛎和蛤仔,虾类养殖也在发展。近年来美国水产养殖产量每5年约增长1倍。
欧洲 欧洲以养鲤为主,其次是鲑、鳟,主要供游钓业用。苏联是欧洲主要的水产养殖国,产量主要由内陆海与水库提供,尤以养鲟称著,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同时鲑、鳟和鲤的养殖也较发达,近年来还引进养殖的草鱼、鲢、鳙及斑点叉尾等。东欧以养鲤为主,北欧的丹麦和挪威是养鳟中心,西欧普遍养鳟、鳗、牡蛎、贻贝和蛤仔。英国与荷兰还开始养殖鲆、鲽。
前景 全世界淡水、海水养殖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因为:①全世界适于发展水产养殖的非洲、拉美等热带和亚热带等地区尚有大片条件优越的水域尚未开发利用,而这些水域的生产力可高于其他地区。②养殖种类的迅速传播和交流,可促使养殖品种单一的地区提高产量。如适应性广的非鲫和对虾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优良养殖品种,对提高产量作用很大。③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有关基础理论如遗传育种和遗传工程等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产量和增加养殖种类。④人工繁殖和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可为养殖业稳定供应大量苗种。⑤对水生经济动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可为养殖对象提供具全价营养的配合饵料和最适生长环境;连同高密度流水养鱼、混养、综合养鱼等综合性先进技术的运用,将为养殖业的大幅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