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  the strategic goa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经济发展战略
1.
Moreover,it becomes one of the basic economy theories as a country working ou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2.
The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ffect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country s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3)  strateg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
4)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经济发展战略
1.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CPC central leading group s thought about Chinese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building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development strategic goal
发展战略目标
6)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target
发展的战略目标
补充资料: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演变过程  经济发展战略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用起来的。由于一系列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出现,经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形成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随之产生经济发展战略概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A.O.赫希曼(1915~ ?┙舷仁褂谜庖桓拍睿?1958年他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6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工业化的经验,提出"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的不同型式。同时,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使发展战略概念在国际上更为流行。经济发展战略也从指一切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逐渐演变为专指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经济过渡到现代化经济的战略。70年代末,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引用"发展战略"概念,并进行专门研究。
  
  发展中国家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基本方面看,大体可分两种,经历两个阶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一二十年,实行所谓"传统的发展战略"(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简称CDS)。这种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求得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实行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提高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有些国家和地区进入了中等国家行列。但由于片面追求 GNP的增长,往往忽视人民福利,以过高的积累率,过多地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品不足,贫富悬殊,财政赤字、外债剧增,通货膨胀,环境恶化。
  
  ②由于实行传统发展战略的结果不理想,6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改行所谓"变通的发展战略"(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简称ADS),或称"新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为目标,在增加GNP的同时,重视保证最低限度的人类需要,重视生活的物质质量,重视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体系,较通行的有:美国经济学家W.D.诺德豪斯和J.托宾(1918~ )提出的"可维持的经济福利量"(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nomicWelfare),美国经济学家M.D.莫里斯(1921~ )提出的"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Index,简称 PQLI)。这些衡量体系设想突破了单纯以GNP增长作为评价标准,分别纳入闲暇、环境、寿命、死亡率、识字率等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群众愿望,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难以真正实行。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需采取相应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决策不可能完全一样。石油生产国和非产油国,新兴工业国和低收入国,资源丰富的大国和自然条件差的小国,在决策上会有许多区别。一般认为,从本国国情出发,产业结构合理化;自力更生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条件;把国内发展战略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应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过去虽长时期没有使用经济发展战略概念,但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的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方针、总政策等,实际上含有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于"变通的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更加注意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以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事内含扩大再生产;开发物力资源和开发人力特别是智力资源并重;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见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参考书目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