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复合微生物接种剂
1)  compound microbial inocula
复合微生物接种剂
2)  inoculating complex microorganism
接种复合微生物
3)  Microbial Inoculants
微生物接种剂
1.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inoculants on the fermentation quality, microbial changes of silage, fermentation products, rumen degradation, aerobic stability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ivestock respectively using the methods of laboratory silos, microbiology technique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 in situ techniques and cow feed tests.
采用实验室青贮法、微生物学技术、化学成分分析、瘤胃尼龙袋法和奶牛饲养试验等手段,研究微生物接种剂对玉米青贮发酵进程、微生物变化、发酵产物、瘤胃消化、有氧稳定性及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与其它青贮添加剂进行了比较研究。
4)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
复合微生物菌剂
1.
Composting experiment of surplus sludge applying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CMC) was carried out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function of CMC in composting system to some extends of surplus sludge.
应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剩余污泥进行堆肥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剩余污泥堆肥系统中的作用。
2.
The fermen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look for a combin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the highest activities,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ratio of preparation of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composting was Trichoderma viride: Saccharo spp: Bacillus subtilist: Pseudomona sp =1:1:2:2.
本研究从果渣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通过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生产黄腐酸,系统研究了发酵菌种的复配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3.
Firstly,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inoculation quantity of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 moisture content,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C/N)and dig frequency.
首先选择复合微生物菌剂接种量、原料含水率、C/N比、翻堆次数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初步确定四个因素的最适范围,然后对四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
5)  compound microorganism
复合微生物制剂
1.
The toilet was composed of a bioreacter(containing compound microorganisms),a case,and a closet.
结果复合微生物制剂能够减少粪尿释放氨和硫化氢等臭气,降低粪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6)  compound microorganism preparation
复合微生物制剂
1.
Effect of compound microorganism preparation on removing ammonia nitrogen;
复合微生物制剂去除氨氮的效果
2.
Influence of the compound microorganism preparation on water quality had been studied in Penaeus vannamei freshwater pond.
研究了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水质的影响。
补充资料:氨基酸发酵微生物
      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微生物。1950年发现了大肠肝菌能分泌少量的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及加入过量的铵盐可增加氨基酸积累量的现象。1957年,日本的木下祝郎等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L-谷氨酸发酵取得成功。不久,利用该菌的突变株又发酵生产了L-赖氨酸、L-鸟氨酸和L-缬氨酸等。中国于 1958年开始研究L-谷氨酸,随后分别报道了酮戊二酸短杆菌2990-6的L-谷氨酸发酵及其代谢的研究结果。1965年把北京棒状杆菌ASI299和钝齿棒状杆菌ASI542先后应用于L-谷氨酸发酵的工业生产,接着在选育其他氨基酸的优良菌株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氨基酸发酵工业。
  
  近20种氨基酸均可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但是,微生物的细胞具有代谢自动调节系统,使氨基酸不能过量积累。如果要在培养基中大量积累氨基酸,就必须解除或突破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机制。氨基酸发酵就是人为控制这种机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野生菌株,控制其胞膜通透性,使之有利于分泌大量L-谷氨酸,这也是获得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重要途径。其次通过对产L-谷氨酸菌株的人工诱变,选育产氨基酸的各种突变株,是获得其他氨基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有效方法。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微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要求生物素(利用石蜡为碳源的要求硫胺素);⑥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此外,其他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的一些属种也有产L-谷氨酸的菌株,但产酸率较低。
  
  产其他氨基酸的微生物,主要是对上述产L-谷氨酸的优良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后选育出的各种突变株:①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关键是限制某种反馈抑制物或阻遏物的量,以解除代谢调节机制而有利于代谢中间体或最终产物的过量积累。因此,不同氨基酸缺陷型生长在含有限量的所要求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往往能产生和积累大量某种氨基酸。例如,L-赖氨酸的生产菌株多采用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株,而精氨酸缺陷型突变株往往产生鸟氨酸或瓜氨酸等;②调节突变株。采用调节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是成功的工艺之一,因为这类突变株一旦对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具备了抗性之后,其正常代谢调节机制即被解除,因而能够积累大量的相应的氨基酸;③营养缺陷型与抗反馈调节多重突变株。采用这类多重突变株对提高某些氨基酸的发酵产率有明显的效果。例如,生产L-精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L-白氨酸和L-苏氨酸等就常采用多重突变株。
  
  此外,还可利用添加前体物和酶转化法生产氨基酸。特别是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获得或改造氨基酸发酵微生物高产菌株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