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frican-American drama
美国黑人戏剧
1.
The emergence of African-American drama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accreditation from being neglected and marginalized to finally getting the acceptance.
美国黑人戏剧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被边缘化到被认可的坎坷历程。
2) American Theatre
美国戏剧
1.
In a very real sense, then, Tennessee Williams inhabits a central place within the American theatre.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当代最为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当代美国的社会现状,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被社会遗弃的普通小人物的窘境,突出表现了现实与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为美国戏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 American drama
美国戏剧
1.
Besides, it was also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first comedy in American drama history, the first play written by an American playwright as well as produced in the country by a professional American company.
《对照》(The Contrast)是一部公认的成功剧作,是20世纪美国最有名的戏剧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戏剧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也即由美国剧作家编排并由专业的美国剧团在美国本土上演的第一部喜剧。
4) translation of American plays
美国戏剧翻译
5) American Chinese Plays
美国华裔戏剧
1.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American Chinese Plays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
6)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当代美国戏剧
补充资料:美国戏剧
美国戏剧的历史较短。从殖民地时代起到19世纪初,戏剧在成就上远逊于同时期的散文、诗歌和小说。直到20世纪初,才渐趋成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赶上了世界水平而进入黄金时代。
殖民地时代,戏剧等文艺活动由于受清教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敌视而被视为一种"罪恶",尽管如此,17和18世纪仍然出现个别欧洲移民创作的剧本,例如,W.达尔贝1665年写的《裸者和幼兽》是迄今已知的第一出北美戏剧,但已失传。
18世纪初,英国皇家驻纽约州的殖民总督R.亨特于1714年写的讽刺笑剧《安德罗博罗斯》是第一部在北美印行出版的剧本。独立战争前,有些地区的学院偶尔也演戏,但纯属业余性?省V钡?18世纪中叶,英人L.哈勒姆率剧团来新大陆演出,才推动了戏剧活动。后来又有一位英国剧团经理D.道格拉斯来访,并于1766年在费城建立了索斯瓦克剧院,从而使戏剧活动具有了职业性质。1767年该院上演了第一部美国诗体悲剧《安息王子》。
独立战争时期,戏剧活动受到限制。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后,M.沃伦(1728~1814)、J.里柯克和R.蒙福德(1730~1784)等人有一批根椐欧洲古典戏剧模式仿制的剧作出版,反映了热爱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主题思想,但艺术质量上远不及当时的欧洲戏剧。
R.泰勒(1757~1826)1787年创作的剧本《对比》通常被认为是职业剧团演出的美国剧作家第一部机智幽默的世态喜剧。剧中一个新英格兰的聪明伶俐、天真无邪的农民乔纳森的形象成为后来美国戏剧中所刻画的许多"美国佬"的原型。但是,直到18世纪末出现了剧作家W.邓勒普(1766~1839),美国戏剧创作才真正进入开创阶段。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美国剧作家创作的戏剧大部分是作为商品提供给著名演员和新兴的剧院的。公众要看的是娱乐性节目和心中喜爱的演员的表演,而对严肃的戏剧毫无兴趣,因此不少剧作未能流传下来。
W.邓勒普是美国第一个职业剧作家兼剧院经理,一生创作和改编了53部剧本,代表作有《父亲》(1788)、《安德烈》(1798)、《美国佬的年表》(1812)、《哥伦比亚的光荣》(1803)和《尼亚加拉之行》(1828)等。他撰写的《美国戏剧史》(1832)对研究早期美国戏剧亦颇有参考价值,因此他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
19世纪初期,浪漫色彩浓厚而词藻华丽的诗剧在美国特别流行。J.H.佩因(1791~1852)的悲剧《布鲁特斯》(1818)和喜剧《情人的誓言》(1809)长期受到欢迎,他同作家W.欧文(1783~1859)合写的《查理二世》(1824)也风靡一时。 此外还有R.M.伯德(1806~1854)的悲剧《角斗士》 (1831)和《波哥大的掮客》(1834),G.H.博克(1823~1890)的《黎米尼的弗朗契斯卡》(1855),J.N.贝克(1784~1853)的风俗喜剧《眼泪和微笑》(1807)、浪漫传奇《印第安公主》(1808)和揭露早期新英格兰地区"逐巫案"的《迷信》(1824),J.A.斯通(1800~1834)的《米塔默拉》(1828)等,后一出戏由著名演员E.福莱斯特连演了40年之久。
19世纪中叶最成功的一出讽刺社会风尚的戏是安娜·科拉·莫华特(1819~1870)的《时髦》(1845),剧中对纽约上层社会追求法国贵族沙龙生活做出了生动的批判。后来迪昂·布西考尔特(1820~1890)在《黑白混血儿》(1859)一剧中谴责了蓄奴制。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伯特·斯宾塞论述"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原理》相继问世,再加上南北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剧作家开始放弃浪漫观点而以现实的眼光看待人生。被评论家誉为"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的小说家、评论家和剧作家W.D.豪威尔斯(1837~1920)开始从道德角度真实地描写社会和生活。他写的36部剧本,标志着美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J.A.赫恩(1839~1901)是当时最接近H.易卜生风格的美国剧作家,提出"戏剧为真实而艺术"的理论,代表作有《玛格莱特·弗莱明》(1890)、《疏远》(1888)和《岸边田亩》(1893)等。
南北战争后,美国扩展了版图,科学和工业迅速发展,人们为生存和成功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财阀和投机分子应运而生,社会上贫富不均和道德沦丧等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从而出现了社会剧。查尔斯·福斯特的《缝纫机姑娘贝尔塔》(1871)描绘了每天工作14小时而每周只挣 8美元的女工的困苦生活,伦纳德·格罗弗的《罢工》(1877)揭露了工厂条件的恶劣,哈姆林·加兰(1860~1940)的《机轮下》(1890)和奥古斯图斯·托玛斯(1857~1934)的《新血液》(1894)等都显示了剧作者对劳工大众的同情。
这一时期反映商人阶层和企业问题的戏有布朗逊·霍华德(1842~1908)的《亨丽埃塔》(1887)、《年轻的温斯罗普太太》(1882)和《贵族》(1892)等。
另外两位现实主义剧作家是斯蒂尔·麦凯(1842~1894)和W.H.吉勒特(1855~1937)。麦凯是个有创见的艺术家,首先建立表演艺术学校,并改进舞台装置。代表作有《保尔·库瓦尔》(1887)和《哈采尔·柯凯》(1879)。吉勒特主要以演员闻名于世,成功的剧作有反映南北战争的《被俘》(1886)、《特务》(1895)以及根据柯南·道尔小说改编的《福尔摩斯》(1899)。
19世纪后半叶盛行情节剧,其中以D.布西考尔特、奥古斯丁·戴莱(1838~1899)和D.贝拉斯科(1853~1931)的剧作最能吸引观众。布西考尔特被认为是自邓勒普以后第一位真正美国商业性的职业剧作家,著有《纽约穷人》(1857)、《杰西·布朗》(1858)和《贝尔·拉玛》(1874)等剧,还协助演员兼剧作家尤瑟夫·杰弗逊(1829~1905)将华盛顿·欧文(1783~1959)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1865)改编成同名剧。戴莱首先是一位演出人,剧作多半是改编或翻译过来的,诸如《离婚》(1871)、《地平线》(1871)、《煤气灯下》(1867)和《大亨》(1875)等。贝拉斯科也主要以演出人和导演享名,一生创作和改编了许多情节剧。他强调舞台上应呈现绝对真实的场景。与人合作的名作有《马里兰之心》(1875)和《蝴蝶夫人》(1900),后一出戏即歌剧《蝴蝶夫人》的原本。
此外,查尔斯·霍伊特(1859~1900)在19世纪末所写笑剧深受欢迎,剧情大都轻松地触及当时的风俗习尚,如《一个得克萨斯的舵手》(1890)。另一位笑剧作家巴特莱·坎贝尔(1843~1888)在他所写的《我的伙伴》(1879)、《白奴》(1882)和《公牛和大熊》(1875)等剧中也针砭了时弊。
19世纪末美国戏剧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剧作家注意使美国戏剧摆脱欧洲古典戏剧模式的影响以实现民族化。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古斯图斯·托马斯(1857~1934)和C.菲奇(1865~1909)。托马斯审慎地挖掘具有本国各地特色的题材,著有探讨南北战争期间双方仇恨心理的《亚拉巴马》(1895)、描述开拓西部边疆的《亚利桑那》(1899)和揭露操纵国会的经济和宗教势力的《国会大厦》(1895)。菲奇说他自己试图"绝对真实地反映我们周围的环境,各个阶级,各种感情,各种动机,各种行业,各种懒散"!剧作有《花花公子布鲁梅尔》(1890)、《帕美拉的神童》(1891)、《现代的婚配》(1892)和《芭芭拉·弗里契》(1894)等。美国戏剧自从有了托马斯和菲奇,逐渐同社会潮流协调一致,如实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20世纪的戏剧 20世纪初,美国剧作家在注意描绘当代生活真实的同时,也开始注意挖掘人物的心理因素和动机。尽管商业性戏剧演出仍然控制剧院,但一些在19世纪已成名的剧作家仍朝着接近生活现实的健康方向迈进,如D.贝拉斯科在《黄金西部的姑娘》(1905)和《兰乔的玫瑰》(1906)中描绘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地方色彩,奥古斯图斯·托玛斯在《迷人的时刻》(1907)和《男人的想法》(1911)两剧中探讨了家庭关系和种族对抗等问题;C.菲奇在《向上爬的人》(1901)和《真理》(1906)两出社会喜剧中反映了时髦的风俗习尚。
为了促进美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教授乔治·皮尔斯·贝克(1866~1935)率先在大学里创办"47号戏剧创作工作室",先后培养出曼德华·谢尔顿、菲利普、巴里、E.奥尼尔、S.霍华德等一大批戏剧人才。随后,戏剧教育家布伦达尔·马修斯(1852~1929)、弗雷德里克·亨利·柯克(1877~1944)、托玛斯·史蒂文斯和A.H.奎因也都为建立大学的戏剧课程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推动美国戏剧发展方面另有3人起过重要作用,一位是诗人兼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沃恩·穆迪(1869~1910),他写了《大分水岭》(1906)和《靠信仰治病的人》(1909)两出问题剧,前者反映美国东西部两种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被视为第一部现代美国戏剧;后者描写信仰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与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形式颇为相似。另一位是诗人伯西·麦凯(1875~1956),他根据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小说改编的《稻草人》(1908)预示了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剧作的诞生。第三位是诗人E.B.谢尔登(1886~1946),他在《黑人》(1909)一剧中把种族歧视同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在《大亨》(1911)中反映了工人群众的反剥削斗争。
1915年以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访美演出、马克斯、M.莱因哈特的导演艺术、A.阿庇亚和E.G.克雷格的舞美设计,曾对美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R.E.琼斯(1887~1954)、N.B.盖地斯(1893~1958)和L.西蒙森(1888~1967)等一批美国戏剧艺术家。另外,由于人们鉴赏力的提高,各地纷纷成立艺术团体,上演А.П.契诃夫、M.梅特林克、易卜生、萧伯纳等世界知名剧作家的优秀剧目和青年剧作家的新颖作品,从而形成一场小剧场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团体是普罗文斯顿剧社和华盛顿广场剧社,前者于1916年上演了年轻剧作家E.奥尼尔(1888~1953)的《东航加的夫》,使他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后者造就了菲利普·穆勒(1880~1958)和佐伊·阿肯斯(1886~1958)等一批导演和剧作家。华盛顿广场剧社1918年改组为同仁剧院,上演了E.赖斯(1892~1967)、S.霍华德(1891~1939)、S.N.贝尔曼(1893~1973)、M.安德森(1888~1959)和E.奥尼尔的剧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戏剧开始多样化,最杰出的剧作家是E.奥尼尔。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运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和意识流等不同手法创作出《琼斯皇帝》(1920)、《安娜·克里斯蒂》(1921)、《毛猿》(1922)、《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924)、《榆树下的欲望》(1924)、《勃朗大神》(1926)、《马可百万》(1928)和《奇异的插曲》(1928)等名剧。奥尼尔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在剧中深刻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人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生活中存在的悲剧。
此外,安德森写了讽刺战争的戏《荣誉值何价?》(1924)和家庭喜剧《星期六的儿女》(1927)。S.霍华德在《他们知道需要什么》(1924)和《银索》(1926)两剧中严肃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G.E.凯利(1887~1974)在笑剧《执火炬的人》(1922)里调侃了业余戏剧的演出,他的《炫耀者》(1924)和《克雷的妻子》(1925)分别嘲讽了推销业和贪得无厌的中产阶级妇女。P.巴里(1896~1949)写了幻想剧《白翼》(1926)、圣经剧《约翰》(1929)、社会喜剧《你和我》(1925)和《巴黎的约束》(1929)。贝尔曼由《第二个人》(1927)起开始写一系列风俗喜剧。R.舍伍德(1896~1955)在《罗马的路》(1927)一剧中批评了战争的非理性。P.格林(1894~ )以民间戏剧手法在《在阿伯拉罕的怀抱里》(1926)里叙述一青年在北卡罗林纳州松林里的悲壮奋斗史。陶乐赛和杜布斯·海沃德的《波吉》(1927)与马克·康纳里(1890~ )的《绿色草原》(1920)均为有关黑人的民间剧,乔治·S.考夫曼(1889~1962)与马克·康纳里合作的喜剧《马背上的乞丐》(1924)以梦幻手法体现了艺术家在当代商业社会中的处境。
20年代还有两位重要的剧作家:E.赖斯(1892~1967)和 J.H.劳森(1894~1977)。 赖斯的表现主义剧本《加数器》(1923)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把人变成机器,成为机器的牺牲品;《街景》(1928)通过一桩奸杀案,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私有制。J.劳森是美国早期的左翼作家,他的剧本《罗杰·布卢默》(1923)写一名青年的艰苦生活,《列队歌》(1925)反映工人的罢工斗争。他为30年代美国工人戏剧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
30年代,奥尼尔写出著名的现代心理悲剧《哀悼》(1931)和怀旧的喜剧《啊,荒原!》(1933),并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此后他沉默多年,直到1946年才发表另一剧本《送冰人来了》。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剧本是《月照不幸人》(1952)。安德森以《伊丽莎白女王》(1930)、《你们的参众两院》(1933)、《苏格兰的玛丽》(1930)、《米奥复仇记》(1935)和《高山》(1937)等剧赢得了诗剧作家的声誉。巴里写出风俗喜剧《动物界》(1931)、《愉快的季节》(1934)和《宇宙旅馆》(1930)。R.舍伍德的《重聚在维也纳》(1931)标志着他所擅长的雅致的喜剧的结束,此后他写的《石化林》(1934)象征美国生活已经变成一片荒原,《愚人作乐》(1936)抨击了军火商和战争贩子的罪行,并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林肯在伊利诺斯州》(1936)则维护了民主信仰。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剧作《鼠与人》(1937)和杰克·柯克兰德(1902~1969)根据厄斯金·卡德威尔(1903)的小说《烟草路》(1933)改编的同名剧均反映了美国农业工人的困苦遭遇。
美国工人戏剧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蓬勃发展,1932年曾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工人戏剧斯巴达克斯大会,以建立工人戏剧联盟。各地纷纷成立工人剧团,其中以联合剧院和团体剧院最为突出,上演了阿伯特·马尔兹(1908~ )和乔治·斯克拉(1908~ )的《和平降临大地》(1933)、斯克拉和保尔·彼得斯的《码头装卸工》(1934)、马尔兹的《黑矿井》(1935)、劳森的《进行曲》(1937)和C.奥德兹(1906~1963)的《等待老左》(1935)等剧。
但是,当时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组织是1935年根据罗斯福总统"新政"救济计划建立起来的联邦剧院。它负责管理40个州的剧院,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组织上演古典剧、现代剧、歌舞剧和儿童剧,其中最著名的是E.赖斯的纽约剧组所开创的活报剧,以简洁而敏捷的素描手法演出一些由时事新闻改编成的讽刺短剧。这些戏大都批评了政府的行政措施不当,后来美国国会认为联邦剧院的演出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威胁,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939年通过法案把它扼杀了。
在这一时期新的剧作家当中,L.海尔曼(1905~1984)以她的社会剧《小狐狸》(1939)和反法西斯戏剧《守望莱茵河》(1941)成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剧作家。S.金斯利(1906~ )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在《死巷》(1935)一剧中真实地描绘了城市的贫困和犯罪行为。T.魏尔德(1897~1975)则是一位老派的乐观主义者,他的剧本具有哲理但不深奥,没有曲折情节和重大冲突,写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代表作有《小城风光》(1938)、《九死一生》(1942)和《媒人》(1954)。他喜用东方古典戏剧和欧洲神秘剧的技巧,给美国戏剧增添了一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影响了不少后辈剧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贝克的《月落》(1942)和欧文·肖(1913~1984)的《埋葬死者》(1936)是两出反法西斯战争的名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右倾的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文坛沉寂,仍然涌现出T.威廉斯(1911~1983)、A.米勒(1915)和W.英奇(1913~1973) 3位剧作家。威廉斯以《玻璃动物园》(1944)、《欲望号街车》(1947)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三剧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是一位J.A.斯特林堡式的作家,力求通过剖析一些底层人物的精神痛苦来揭示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米勒以《推销员之死》(1944)、《炼狱》(1953)和《桥头眺望》(1957)等剧也获得国际声誉。他是一位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剧作的重大现实题材和严肃的社会批判充分表现了米勒的正直和胆识。英奇擅长描写美国中西部中下层社会人士的生活,《回来吧!小希巴》(1950)、《野餐》(1953)和《公共汽车站》(1955)使他在50年代名噪一时。
50年代中期后,奥尼尔的遗作《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1956)、《诗人的气质》(1957)、《休依》(1962)和《更庄严的府邸》(1962)相继发表,再次证实他的才能。
自60年代起,美国国内反越战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女权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普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而采取抗拒或蔑视的态度。美国剧坛也随着社会思潮起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兴旺发展、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的涌现以及一批年轻剧作家的崛起等方面。舞台上,除去传统的严肃剧之外,一些反传统的流派如荒诞派和先锋派等盛极一时。特别是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以及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百老汇对戏剧的垄断,实现了美国人民和戏剧界向往已久的多中心局面。
老一辈剧作家继续写作,海尔曼的《阁楼上的玩具》(1960)揭露了人的贪婪、忌妒以及社会上的恶势力。威廉斯发表了《鬣蜥之夜》(1961)、《牛奶车不再在此停留》(1964)和《红鬼炮兵连的符号》(1975)等剧,但未受重视。米勒发表了《堕落之后》(1964)、《维希事件》(1964)、《代价》(1968)和《美国时钟》(1980)等剧,其中《美国时钟》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悲惨情景。
新崛起的剧作家中有E.阿尔比(1928~ )、S.谢泼德(1943~ )、L.威尔逊(1937~ )、和 N.西蒙(1927~ )。阿尔比以《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1960)一剧享名,成为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S.谢泼德和L.威尔逊是从外外百老汇起家而逐渐誉满全国的青年剧作家。前者描写家庭关系分崩离析的《被埋葬了的孩子》(1978)获普利策奖,后者被评论家认为是威廉斯的继承人,著名剧作有《巴尔的摩旅馆》(1973)、《七月五日》(1978)和《泰利的蠢行》(1979)。雷伯在70年代以越南战争为背景写出一部反战三部曲:《帕夫洛·赫梅尔的基本训练》(1971)、《拐杖和尸骨》(1971)和《飘扬的旗幡》(1976)。西蒙是位多产的喜剧作家,擅长用美国一般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笑料作为素材在剧中展现美国普通人生活中的苦恼和欢乐,而且也多少揭示了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无法解决的矛盾,代表作有《赤脚在公园》(1963)、《一对怪人》(1965)、《纽约第二条大街上的囚徒》(1971)和《第二章》(1977)等。他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
在众多新剧作家的剧作中,值得一提的有A.考皮特(1937~ )的《啊,爸爸,可怜的爸爸,妈妈把你挂在衣橱里了,我多么伤心呵!》(1960),剧情诙谐幽默,旨在奉劝人们不要沾沾自喜和自命不凡。琼·克劳德·范伊泰利(1936~ )的《美国万岁》(1966)抨击了当代美国生活当中许多庸俗事物。朱尔斯·菲弗(1929~ )的《可鄙的谋杀》(1967)和《白宫凶杀案》(1970)以漫画手法将美国社会描绘为一台好笑而怪诞的恐怖戏。D.马梅特(1947~ )的《水上引擎》(1977)揭露了资本家为争夺新发明而不惜杀害科学家。杰逊·密勒(1939~ )的《夺标季节》(1972)暴露了美国体坛虚假的团结。唐纳德·柯培恩的《洋麻将》(1977)描写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的孤独生活。大卫·弗里曼的《爬行》(1973)反映了残疾者在西方社会中的遭遇。
这一时期还出现一种根据文献探讨一些重要案件的责任问题的戏剧,诸如唐纳德·弗里德的《审讯》(1970)描述1951年的罗森堡夫妇案件,并为被告申冤;埃里克*班特莱的《你现在是不是或者曾经是不是......?》(1970)对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审讯活动表示异议;丹尼尔·贝里甘的《卡东斯韦尔九人案》(1969)描述 9名青年1968年在马里兰州烧毁服兵役证而受审的经过。这些戏都比以往过于简单化的宣传鼓动戏更有感染力。此外,女权运动的剧作家也很活跃,如玛莎·诺曼的《出狱》(1977)剖析女犯人改过自新的心理活动。
黑人戏剧自60年代起有很大的发展,主题不仅涉及种族歧视和争取民权等问题,也包括黑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勒华·琼斯(1934~ )在他的《盥洗室》(1963)、《荷兰人》(1964)、《洗礼》(1964)和《贩奴船》(1969)等剧中都反映了黑人受压迫的处境,并号召黑人起来斗争。60年代末,他改名为伊马木·阿米里·巴拉卡,开始专为黑人群众写作。E.布林斯(1935~ )的《电子黑人及其他》(1968)显示了黑人的自豪感和对种族压迫的愤怒。他自1967年开始写一组有关黑人贫困生活的戏剧,通过反复出现的人物探讨黑人社会的境况。较温和的剧作家隆纳·艾尔德第三、道格拉斯·特纳·华德、洛雷因·汉斯(1930~1965)和艾德里安娜·肯尼迪都对黑人戏剧做出了贡献。但是,进入70年代后,由于美国国会通过了保障黑人权利的"民权法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就业和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保障,黑人运动陷入低潮,黑人戏剧也大都从抗议性的主题转为家庭琐事的描述。
先锋派戏剧自60年代中期起盛行一时,这种戏大都舍弃人物、故事情节、布景、戏剧表演等传统,演员有时还与观众打成一片。当时出现的"生活剧院"、"街头剧院"、"游击队剧院"等先锋派艺术团体纷纷走上社会运动的前列。它们的成员强烈反对政府投入越战,并以嬉皮士或公社式生活来对抗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的甚至在演出时赤身露体,以体现冲破社会对个人的层层制约。越战结束后,先锋派将视线由广大社会转移到剧场本身,进行各种创新实验。60年代涌现出来的3位青年剧作家罗伯特·威尔逊(1944~ )、里查·弗尔曼和李·布列尔引人瞩目,被评论家称为意象派,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不以语言作为戏剧结构的主宰,而代之以流动图像,靠抽象的真实来揭示生活哲理。仅有的一些语言也不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而只是被当做一种声音或图案效果来处理。剧本中的文字只是些日常套话或电影电视中的陈词滥调,支离破碎,互不连贯,甚至是拼字游戏。
罗伯特·威尔逊所编导的剧作《西班牙王》(1969)、《弗洛伊德的生平时代》(1969)、《聋人一瞥》(1970)、《斯大林的生平时代》(1973)、《一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1974)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1976)都在欧美轰动一时,每出戏都没有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塑造,节奏也特别慢,有的戏演出时间长达12小时。演出过程中还配有电子音乐、新颖舞蹈以及作为剧中某些片段的"主角"的灯光。但是这种戏剧并非荒诞得毫无哲理涵义,例如《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一剧表达了人们在这一时代对核子的恐惧,涉及了科学的合理使用和被人滥用、人类丧失人性、正义与非正义等等问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意愿:人类应该纯朴相爱而不要自行毁灭。有的西方评论家赞许威尔逊所编导的戏是"走向核子──太空世纪的舞台表演",称他是阿尔比以后的最重要的一位美国戏剧家。
在舞台艺术方面的著名导演 A.霍普金斯 (1879~1950)、G.麦克林捷克(1893~1961)、H.克勒曼(1901~1980)、L.斯特拉斯伯格(1901~1982)、E.卡赞(1909~ )、A.施奈德尔(1917~ )、T.曼(1924~ )、J.派普和J.昆泰罗(1924~ )等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布斯世家、巴里莫尔世家·E.福莱斯特(1806~1872)、C.古什曼(1816~1876)、J.E.欧文斯(1823~1886)、L.巴雷特(1838~1891)、A.朗特(1893~1977)、L.芳丹(1877~1983)、H.海斯(1900~ )、K.科奈尔(1898~1974)、T.班克海德(1903~1968)、O.韦尔斯(1915~1985)和K.赫本等人。舞美方面有R.E.琼斯(1887~ 1954)、L.西蒙森(1888~1967)、N.B.盖第斯(1893~1958)和J.梅尔齐纳(1901~1976),他们对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70年代末起,西方评论家过去把百老汇('真实'的美国戏剧)、外百老汇(实验剧)、外外百老汇(怪异)和地区剧院(不重要)区分开来的文化象征,已经显得不够正确了。外百老汇与其说是实验,毋宁说是探索;外外百老汇健康而丰富多彩;地区剧院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众的文化情趣往往随着社会思潮而相应转变。他们在60年代对一些宣传鼓动的戏甚感兴趣,70年代后则对一些单纯说教的戏失去兴趣,进入80年代更要求剧作家如实反映各阶层人士的想法和作为,而不要以剧中人物做为剧作家本人意见的跳板施加给观众。他们愿意看过戏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各自的判断,美国严肃的剧作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参考书目
Arthur Hobson Quin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Drama, Irvington Publications,2vols,2nd eds, 1943 and 1946.
Garaff B.Wilson, Thre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Drama and Theatre, N.J.Prentice-Hall,Inc.,1973.
Ethan Mordden, The Amercan Theatre.No.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John MacNicholas, 2nd,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Dramatists, Gale Research Company,1981.
殖民地时代,戏剧等文艺活动由于受清教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敌视而被视为一种"罪恶",尽管如此,17和18世纪仍然出现个别欧洲移民创作的剧本,例如,W.达尔贝1665年写的《裸者和幼兽》是迄今已知的第一出北美戏剧,但已失传。
18世纪初,英国皇家驻纽约州的殖民总督R.亨特于1714年写的讽刺笑剧《安德罗博罗斯》是第一部在北美印行出版的剧本。独立战争前,有些地区的学院偶尔也演戏,但纯属业余性?省V钡?18世纪中叶,英人L.哈勒姆率剧团来新大陆演出,才推动了戏剧活动。后来又有一位英国剧团经理D.道格拉斯来访,并于1766年在费城建立了索斯瓦克剧院,从而使戏剧活动具有了职业性质。1767年该院上演了第一部美国诗体悲剧《安息王子》。
独立战争时期,戏剧活动受到限制。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后,M.沃伦(1728~1814)、J.里柯克和R.蒙福德(1730~1784)等人有一批根椐欧洲古典戏剧模式仿制的剧作出版,反映了热爱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主题思想,但艺术质量上远不及当时的欧洲戏剧。
R.泰勒(1757~1826)1787年创作的剧本《对比》通常被认为是职业剧团演出的美国剧作家第一部机智幽默的世态喜剧。剧中一个新英格兰的聪明伶俐、天真无邪的农民乔纳森的形象成为后来美国戏剧中所刻画的许多"美国佬"的原型。但是,直到18世纪末出现了剧作家W.邓勒普(1766~1839),美国戏剧创作才真正进入开创阶段。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美国剧作家创作的戏剧大部分是作为商品提供给著名演员和新兴的剧院的。公众要看的是娱乐性节目和心中喜爱的演员的表演,而对严肃的戏剧毫无兴趣,因此不少剧作未能流传下来。
W.邓勒普是美国第一个职业剧作家兼剧院经理,一生创作和改编了53部剧本,代表作有《父亲》(1788)、《安德烈》(1798)、《美国佬的年表》(1812)、《哥伦比亚的光荣》(1803)和《尼亚加拉之行》(1828)等。他撰写的《美国戏剧史》(1832)对研究早期美国戏剧亦颇有参考价值,因此他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
19世纪初期,浪漫色彩浓厚而词藻华丽的诗剧在美国特别流行。J.H.佩因(1791~1852)的悲剧《布鲁特斯》(1818)和喜剧《情人的誓言》(1809)长期受到欢迎,他同作家W.欧文(1783~1859)合写的《查理二世》(1824)也风靡一时。 此外还有R.M.伯德(1806~1854)的悲剧《角斗士》 (1831)和《波哥大的掮客》(1834),G.H.博克(1823~1890)的《黎米尼的弗朗契斯卡》(1855),J.N.贝克(1784~1853)的风俗喜剧《眼泪和微笑》(1807)、浪漫传奇《印第安公主》(1808)和揭露早期新英格兰地区"逐巫案"的《迷信》(1824),J.A.斯通(1800~1834)的《米塔默拉》(1828)等,后一出戏由著名演员E.福莱斯特连演了40年之久。
19世纪中叶最成功的一出讽刺社会风尚的戏是安娜·科拉·莫华特(1819~1870)的《时髦》(1845),剧中对纽约上层社会追求法国贵族沙龙生活做出了生动的批判。后来迪昂·布西考尔特(1820~1890)在《黑白混血儿》(1859)一剧中谴责了蓄奴制。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伯特·斯宾塞论述"适者生存"的《生物学原理》相继问世,再加上南北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剧作家开始放弃浪漫观点而以现实的眼光看待人生。被评论家誉为"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的小说家、评论家和剧作家W.D.豪威尔斯(1837~1920)开始从道德角度真实地描写社会和生活。他写的36部剧本,标志着美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J.A.赫恩(1839~1901)是当时最接近H.易卜生风格的美国剧作家,提出"戏剧为真实而艺术"的理论,代表作有《玛格莱特·弗莱明》(1890)、《疏远》(1888)和《岸边田亩》(1893)等。
南北战争后,美国扩展了版图,科学和工业迅速发展,人们为生存和成功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财阀和投机分子应运而生,社会上贫富不均和道德沦丧等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从而出现了社会剧。查尔斯·福斯特的《缝纫机姑娘贝尔塔》(1871)描绘了每天工作14小时而每周只挣 8美元的女工的困苦生活,伦纳德·格罗弗的《罢工》(1877)揭露了工厂条件的恶劣,哈姆林·加兰(1860~1940)的《机轮下》(1890)和奥古斯图斯·托玛斯(1857~1934)的《新血液》(1894)等都显示了剧作者对劳工大众的同情。
这一时期反映商人阶层和企业问题的戏有布朗逊·霍华德(1842~1908)的《亨丽埃塔》(1887)、《年轻的温斯罗普太太》(1882)和《贵族》(1892)等。
另外两位现实主义剧作家是斯蒂尔·麦凯(1842~1894)和W.H.吉勒特(1855~1937)。麦凯是个有创见的艺术家,首先建立表演艺术学校,并改进舞台装置。代表作有《保尔·库瓦尔》(1887)和《哈采尔·柯凯》(1879)。吉勒特主要以演员闻名于世,成功的剧作有反映南北战争的《被俘》(1886)、《特务》(1895)以及根据柯南·道尔小说改编的《福尔摩斯》(1899)。
19世纪后半叶盛行情节剧,其中以D.布西考尔特、奥古斯丁·戴莱(1838~1899)和D.贝拉斯科(1853~1931)的剧作最能吸引观众。布西考尔特被认为是自邓勒普以后第一位真正美国商业性的职业剧作家,著有《纽约穷人》(1857)、《杰西·布朗》(1858)和《贝尔·拉玛》(1874)等剧,还协助演员兼剧作家尤瑟夫·杰弗逊(1829~1905)将华盛顿·欧文(1783~1959)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1865)改编成同名剧。戴莱首先是一位演出人,剧作多半是改编或翻译过来的,诸如《离婚》(1871)、《地平线》(1871)、《煤气灯下》(1867)和《大亨》(1875)等。贝拉斯科也主要以演出人和导演享名,一生创作和改编了许多情节剧。他强调舞台上应呈现绝对真实的场景。与人合作的名作有《马里兰之心》(1875)和《蝴蝶夫人》(1900),后一出戏即歌剧《蝴蝶夫人》的原本。
此外,查尔斯·霍伊特(1859~1900)在19世纪末所写笑剧深受欢迎,剧情大都轻松地触及当时的风俗习尚,如《一个得克萨斯的舵手》(1890)。另一位笑剧作家巴特莱·坎贝尔(1843~1888)在他所写的《我的伙伴》(1879)、《白奴》(1882)和《公牛和大熊》(1875)等剧中也针砭了时弊。
19世纪末美国戏剧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剧作家注意使美国戏剧摆脱欧洲古典戏剧模式的影响以实现民族化。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古斯图斯·托马斯(1857~1934)和C.菲奇(1865~1909)。托马斯审慎地挖掘具有本国各地特色的题材,著有探讨南北战争期间双方仇恨心理的《亚拉巴马》(1895)、描述开拓西部边疆的《亚利桑那》(1899)和揭露操纵国会的经济和宗教势力的《国会大厦》(1895)。菲奇说他自己试图"绝对真实地反映我们周围的环境,各个阶级,各种感情,各种动机,各种行业,各种懒散"!剧作有《花花公子布鲁梅尔》(1890)、《帕美拉的神童》(1891)、《现代的婚配》(1892)和《芭芭拉·弗里契》(1894)等。美国戏剧自从有了托马斯和菲奇,逐渐同社会潮流协调一致,如实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20世纪的戏剧 20世纪初,美国剧作家在注意描绘当代生活真实的同时,也开始注意挖掘人物的心理因素和动机。尽管商业性戏剧演出仍然控制剧院,但一些在19世纪已成名的剧作家仍朝着接近生活现实的健康方向迈进,如D.贝拉斯科在《黄金西部的姑娘》(1905)和《兰乔的玫瑰》(1906)中描绘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地方色彩,奥古斯图斯·托玛斯在《迷人的时刻》(1907)和《男人的想法》(1911)两剧中探讨了家庭关系和种族对抗等问题;C.菲奇在《向上爬的人》(1901)和《真理》(1906)两出社会喜剧中反映了时髦的风俗习尚。
为了促进美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教授乔治·皮尔斯·贝克(1866~1935)率先在大学里创办"47号戏剧创作工作室",先后培养出曼德华·谢尔顿、菲利普、巴里、E.奥尼尔、S.霍华德等一大批戏剧人才。随后,戏剧教育家布伦达尔·马修斯(1852~1929)、弗雷德里克·亨利·柯克(1877~1944)、托玛斯·史蒂文斯和A.H.奎因也都为建立大学的戏剧课程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推动美国戏剧发展方面另有3人起过重要作用,一位是诗人兼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沃恩·穆迪(1869~1910),他写了《大分水岭》(1906)和《靠信仰治病的人》(1909)两出问题剧,前者反映美国东西部两种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被视为第一部现代美国戏剧;后者描写信仰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与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形式颇为相似。另一位是诗人伯西·麦凯(1875~1956),他根据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小说改编的《稻草人》(1908)预示了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剧作的诞生。第三位是诗人E.B.谢尔登(1886~1946),他在《黑人》(1909)一剧中把种族歧视同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在《大亨》(1911)中反映了工人群众的反剥削斗争。
1915年以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访美演出、马克斯、M.莱因哈特的导演艺术、A.阿庇亚和E.G.克雷格的舞美设计,曾对美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R.E.琼斯(1887~1954)、N.B.盖地斯(1893~1958)和L.西蒙森(1888~1967)等一批美国戏剧艺术家。另外,由于人们鉴赏力的提高,各地纷纷成立艺术团体,上演А.П.契诃夫、M.梅特林克、易卜生、萧伯纳等世界知名剧作家的优秀剧目和青年剧作家的新颖作品,从而形成一场小剧场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团体是普罗文斯顿剧社和华盛顿广场剧社,前者于1916年上演了年轻剧作家E.奥尼尔(1888~1953)的《东航加的夫》,使他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后者造就了菲利普·穆勒(1880~1958)和佐伊·阿肯斯(1886~1958)等一批导演和剧作家。华盛顿广场剧社1918年改组为同仁剧院,上演了E.赖斯(1892~1967)、S.霍华德(1891~1939)、S.N.贝尔曼(1893~1973)、M.安德森(1888~1959)和E.奥尼尔的剧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戏剧开始多样化,最杰出的剧作家是E.奥尼尔。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运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和意识流等不同手法创作出《琼斯皇帝》(1920)、《安娜·克里斯蒂》(1921)、《毛猿》(1922)、《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924)、《榆树下的欲望》(1924)、《勃朗大神》(1926)、《马可百万》(1928)和《奇异的插曲》(1928)等名剧。奥尼尔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在剧中深刻地探讨了人际关系、人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生活中存在的悲剧。
此外,安德森写了讽刺战争的戏《荣誉值何价?》(1924)和家庭喜剧《星期六的儿女》(1927)。S.霍华德在《他们知道需要什么》(1924)和《银索》(1926)两剧中严肃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G.E.凯利(1887~1974)在笑剧《执火炬的人》(1922)里调侃了业余戏剧的演出,他的《炫耀者》(1924)和《克雷的妻子》(1925)分别嘲讽了推销业和贪得无厌的中产阶级妇女。P.巴里(1896~1949)写了幻想剧《白翼》(1926)、圣经剧《约翰》(1929)、社会喜剧《你和我》(1925)和《巴黎的约束》(1929)。贝尔曼由《第二个人》(1927)起开始写一系列风俗喜剧。R.舍伍德(1896~1955)在《罗马的路》(1927)一剧中批评了战争的非理性。P.格林(1894~ )以民间戏剧手法在《在阿伯拉罕的怀抱里》(1926)里叙述一青年在北卡罗林纳州松林里的悲壮奋斗史。陶乐赛和杜布斯·海沃德的《波吉》(1927)与马克·康纳里(1890~ )的《绿色草原》(1920)均为有关黑人的民间剧,乔治·S.考夫曼(1889~1962)与马克·康纳里合作的喜剧《马背上的乞丐》(1924)以梦幻手法体现了艺术家在当代商业社会中的处境。
20年代还有两位重要的剧作家:E.赖斯(1892~1967)和 J.H.劳森(1894~1977)。 赖斯的表现主义剧本《加数器》(1923)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把人变成机器,成为机器的牺牲品;《街景》(1928)通过一桩奸杀案,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私有制。J.劳森是美国早期的左翼作家,他的剧本《罗杰·布卢默》(1923)写一名青年的艰苦生活,《列队歌》(1925)反映工人的罢工斗争。他为30年代美国工人戏剧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
30年代,奥尼尔写出著名的现代心理悲剧《哀悼》(1931)和怀旧的喜剧《啊,荒原!》(1933),并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此后他沉默多年,直到1946年才发表另一剧本《送冰人来了》。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剧本是《月照不幸人》(1952)。安德森以《伊丽莎白女王》(1930)、《你们的参众两院》(1933)、《苏格兰的玛丽》(1930)、《米奥复仇记》(1935)和《高山》(1937)等剧赢得了诗剧作家的声誉。巴里写出风俗喜剧《动物界》(1931)、《愉快的季节》(1934)和《宇宙旅馆》(1930)。R.舍伍德的《重聚在维也纳》(1931)标志着他所擅长的雅致的喜剧的结束,此后他写的《石化林》(1934)象征美国生活已经变成一片荒原,《愚人作乐》(1936)抨击了军火商和战争贩子的罪行,并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林肯在伊利诺斯州》(1936)则维护了民主信仰。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剧作《鼠与人》(1937)和杰克·柯克兰德(1902~1969)根据厄斯金·卡德威尔(1903)的小说《烟草路》(1933)改编的同名剧均反映了美国农业工人的困苦遭遇。
美国工人戏剧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蓬勃发展,1932年曾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工人戏剧斯巴达克斯大会,以建立工人戏剧联盟。各地纷纷成立工人剧团,其中以联合剧院和团体剧院最为突出,上演了阿伯特·马尔兹(1908~ )和乔治·斯克拉(1908~ )的《和平降临大地》(1933)、斯克拉和保尔·彼得斯的《码头装卸工》(1934)、马尔兹的《黑矿井》(1935)、劳森的《进行曲》(1937)和C.奥德兹(1906~1963)的《等待老左》(1935)等剧。
但是,当时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组织是1935年根据罗斯福总统"新政"救济计划建立起来的联邦剧院。它负责管理40个州的剧院,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组织上演古典剧、现代剧、歌舞剧和儿童剧,其中最著名的是E.赖斯的纽约剧组所开创的活报剧,以简洁而敏捷的素描手法演出一些由时事新闻改编成的讽刺短剧。这些戏大都批评了政府的行政措施不当,后来美国国会认为联邦剧院的演出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威胁,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939年通过法案把它扼杀了。
在这一时期新的剧作家当中,L.海尔曼(1905~1984)以她的社会剧《小狐狸》(1939)和反法西斯戏剧《守望莱茵河》(1941)成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剧作家。S.金斯利(1906~ )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在《死巷》(1935)一剧中真实地描绘了城市的贫困和犯罪行为。T.魏尔德(1897~1975)则是一位老派的乐观主义者,他的剧本具有哲理但不深奥,没有曲折情节和重大冲突,写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代表作有《小城风光》(1938)、《九死一生》(1942)和《媒人》(1954)。他喜用东方古典戏剧和欧洲神秘剧的技巧,给美国戏剧增添了一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影响了不少后辈剧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贝克的《月落》(1942)和欧文·肖(1913~1984)的《埋葬死者》(1936)是两出反法西斯战争的名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右倾的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文坛沉寂,仍然涌现出T.威廉斯(1911~1983)、A.米勒(1915)和W.英奇(1913~1973) 3位剧作家。威廉斯以《玻璃动物园》(1944)、《欲望号街车》(1947)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三剧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是一位J.A.斯特林堡式的作家,力求通过剖析一些底层人物的精神痛苦来揭示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米勒以《推销员之死》(1944)、《炼狱》(1953)和《桥头眺望》(1957)等剧也获得国际声誉。他是一位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剧作的重大现实题材和严肃的社会批判充分表现了米勒的正直和胆识。英奇擅长描写美国中西部中下层社会人士的生活,《回来吧!小希巴》(1950)、《野餐》(1953)和《公共汽车站》(1955)使他在50年代名噪一时。
50年代中期后,奥尼尔的遗作《直到夜晚的漫长一天》(1956)、《诗人的气质》(1957)、《休依》(1962)和《更庄严的府邸》(1962)相继发表,再次证实他的才能。
自60年代起,美国国内反越战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女权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普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而采取抗拒或蔑视的态度。美国剧坛也随着社会思潮起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兴旺发展、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的涌现以及一批年轻剧作家的崛起等方面。舞台上,除去传统的严肃剧之外,一些反传统的流派如荒诞派和先锋派等盛极一时。特别是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以及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百老汇对戏剧的垄断,实现了美国人民和戏剧界向往已久的多中心局面。
老一辈剧作家继续写作,海尔曼的《阁楼上的玩具》(1960)揭露了人的贪婪、忌妒以及社会上的恶势力。威廉斯发表了《鬣蜥之夜》(1961)、《牛奶车不再在此停留》(1964)和《红鬼炮兵连的符号》(1975)等剧,但未受重视。米勒发表了《堕落之后》(1964)、《维希事件》(1964)、《代价》(1968)和《美国时钟》(1980)等剧,其中《美国时钟》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悲惨情景。
新崛起的剧作家中有E.阿尔比(1928~ )、S.谢泼德(1943~ )、L.威尔逊(1937~ )、和 N.西蒙(1927~ )。阿尔比以《谁害怕弗吉尼亚·吴尔夫》(1960)一剧享名,成为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S.谢泼德和L.威尔逊是从外外百老汇起家而逐渐誉满全国的青年剧作家。前者描写家庭关系分崩离析的《被埋葬了的孩子》(1978)获普利策奖,后者被评论家认为是威廉斯的继承人,著名剧作有《巴尔的摩旅馆》(1973)、《七月五日》(1978)和《泰利的蠢行》(1979)。雷伯在70年代以越南战争为背景写出一部反战三部曲:《帕夫洛·赫梅尔的基本训练》(1971)、《拐杖和尸骨》(1971)和《飘扬的旗幡》(1976)。西蒙是位多产的喜剧作家,擅长用美国一般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笑料作为素材在剧中展现美国普通人生活中的苦恼和欢乐,而且也多少揭示了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无法解决的矛盾,代表作有《赤脚在公园》(1963)、《一对怪人》(1965)、《纽约第二条大街上的囚徒》(1971)和《第二章》(1977)等。他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
在众多新剧作家的剧作中,值得一提的有A.考皮特(1937~ )的《啊,爸爸,可怜的爸爸,妈妈把你挂在衣橱里了,我多么伤心呵!》(1960),剧情诙谐幽默,旨在奉劝人们不要沾沾自喜和自命不凡。琼·克劳德·范伊泰利(1936~ )的《美国万岁》(1966)抨击了当代美国生活当中许多庸俗事物。朱尔斯·菲弗(1929~ )的《可鄙的谋杀》(1967)和《白宫凶杀案》(1970)以漫画手法将美国社会描绘为一台好笑而怪诞的恐怖戏。D.马梅特(1947~ )的《水上引擎》(1977)揭露了资本家为争夺新发明而不惜杀害科学家。杰逊·密勒(1939~ )的《夺标季节》(1972)暴露了美国体坛虚假的团结。唐纳德·柯培恩的《洋麻将》(1977)描写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的孤独生活。大卫·弗里曼的《爬行》(1973)反映了残疾者在西方社会中的遭遇。
这一时期还出现一种根据文献探讨一些重要案件的责任问题的戏剧,诸如唐纳德·弗里德的《审讯》(1970)描述1951年的罗森堡夫妇案件,并为被告申冤;埃里克*班特莱的《你现在是不是或者曾经是不是......?》(1970)对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审讯活动表示异议;丹尼尔·贝里甘的《卡东斯韦尔九人案》(1969)描述 9名青年1968年在马里兰州烧毁服兵役证而受审的经过。这些戏都比以往过于简单化的宣传鼓动戏更有感染力。此外,女权运动的剧作家也很活跃,如玛莎·诺曼的《出狱》(1977)剖析女犯人改过自新的心理活动。
黑人戏剧自60年代起有很大的发展,主题不仅涉及种族歧视和争取民权等问题,也包括黑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勒华·琼斯(1934~ )在他的《盥洗室》(1963)、《荷兰人》(1964)、《洗礼》(1964)和《贩奴船》(1969)等剧中都反映了黑人受压迫的处境,并号召黑人起来斗争。60年代末,他改名为伊马木·阿米里·巴拉卡,开始专为黑人群众写作。E.布林斯(1935~ )的《电子黑人及其他》(1968)显示了黑人的自豪感和对种族压迫的愤怒。他自1967年开始写一组有关黑人贫困生活的戏剧,通过反复出现的人物探讨黑人社会的境况。较温和的剧作家隆纳·艾尔德第三、道格拉斯·特纳·华德、洛雷因·汉斯(1930~1965)和艾德里安娜·肯尼迪都对黑人戏剧做出了贡献。但是,进入70年代后,由于美国国会通过了保障黑人权利的"民权法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就业和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保障,黑人运动陷入低潮,黑人戏剧也大都从抗议性的主题转为家庭琐事的描述。
先锋派戏剧自60年代中期起盛行一时,这种戏大都舍弃人物、故事情节、布景、戏剧表演等传统,演员有时还与观众打成一片。当时出现的"生活剧院"、"街头剧院"、"游击队剧院"等先锋派艺术团体纷纷走上社会运动的前列。它们的成员强烈反对政府投入越战,并以嬉皮士或公社式生活来对抗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的甚至在演出时赤身露体,以体现冲破社会对个人的层层制约。越战结束后,先锋派将视线由广大社会转移到剧场本身,进行各种创新实验。60年代涌现出来的3位青年剧作家罗伯特·威尔逊(1944~ )、里查·弗尔曼和李·布列尔引人瞩目,被评论家称为意象派,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不以语言作为戏剧结构的主宰,而代之以流动图像,靠抽象的真实来揭示生活哲理。仅有的一些语言也不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而只是被当做一种声音或图案效果来处理。剧本中的文字只是些日常套话或电影电视中的陈词滥调,支离破碎,互不连贯,甚至是拼字游戏。
罗伯特·威尔逊所编导的剧作《西班牙王》(1969)、《弗洛伊德的生平时代》(1969)、《聋人一瞥》(1970)、《斯大林的生平时代》(1973)、《一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1974)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1976)都在欧美轰动一时,每出戏都没有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塑造,节奏也特别慢,有的戏演出时间长达12小时。演出过程中还配有电子音乐、新颖舞蹈以及作为剧中某些片段的"主角"的灯光。但是这种戏剧并非荒诞得毫无哲理涵义,例如《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一剧表达了人们在这一时代对核子的恐惧,涉及了科学的合理使用和被人滥用、人类丧失人性、正义与非正义等等问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意愿:人类应该纯朴相爱而不要自行毁灭。有的西方评论家赞许威尔逊所编导的戏是"走向核子──太空世纪的舞台表演",称他是阿尔比以后的最重要的一位美国戏剧家。
在舞台艺术方面的著名导演 A.霍普金斯 (1879~1950)、G.麦克林捷克(1893~1961)、H.克勒曼(1901~1980)、L.斯特拉斯伯格(1901~1982)、E.卡赞(1909~ )、A.施奈德尔(1917~ )、T.曼(1924~ )、J.派普和J.昆泰罗(1924~ )等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布斯世家、巴里莫尔世家·E.福莱斯特(1806~1872)、C.古什曼(1816~1876)、J.E.欧文斯(1823~1886)、L.巴雷特(1838~1891)、A.朗特(1893~1977)、L.芳丹(1877~1983)、H.海斯(1900~ )、K.科奈尔(1898~1974)、T.班克海德(1903~1968)、O.韦尔斯(1915~1985)和K.赫本等人。舞美方面有R.E.琼斯(1887~ 1954)、L.西蒙森(1888~1967)、N.B.盖第斯(1893~1958)和J.梅尔齐纳(1901~1976),他们对美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70年代末起,西方评论家过去把百老汇('真实'的美国戏剧)、外百老汇(实验剧)、外外百老汇(怪异)和地区剧院(不重要)区分开来的文化象征,已经显得不够正确了。外百老汇与其说是实验,毋宁说是探索;外外百老汇健康而丰富多彩;地区剧院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公众的文化情趣往往随着社会思潮而相应转变。他们在60年代对一些宣传鼓动的戏甚感兴趣,70年代后则对一些单纯说教的戏失去兴趣,进入80年代更要求剧作家如实反映各阶层人士的想法和作为,而不要以剧中人物做为剧作家本人意见的跳板施加给观众。他们愿意看过戏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各自的判断,美国严肃的剧作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参考书目
Arthur Hobson Quin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Drama, Irvington Publications,2vols,2nd eds, 1943 and 1946.
Garaff B.Wilson, Thre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Drama and Theatre, N.J.Prentice-Hall,Inc.,1973.
Ethan Mordden, The Amercan Theatre.No.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John MacNicholas, 2nd,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Dramatists, Gale Research Company,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