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rtual self-learning center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1.
Based on the biref re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estic virtual self-learning center,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 center i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 national vocational demonstrative program,and introduces the virtual self-learning cent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detail.
本文在简要回顾了国内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情况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介绍了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并详细介绍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
2) self-acces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enter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1.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acces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enter.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立和建设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提供了恰当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3) a self-acces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center
英语自主学习中心
1.
A survey report on constructing a self-acces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center in Shenzhen University;
关于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调查报告
5) self-access center
自主学习中心
1.
Review of Research on Self-access Center at Home and Abroad;
国外“自主学习中心”研究述评
6) self access center
自主学习中心
1.
After an initial discussion of the rationale for self access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er autonomy,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in constructing a self access center an.
本文探讨自主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 ,分析自主学习中心的构建要素、功能、种类及相关问题 ,最后讨论我国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的必要性和应关注的问题。
补充资料:外语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者学习外语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
外语学习理论 在外国,外语学习心理的研究,开始于中世纪欧洲各国教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活动中。当时他们学习孤立的单词、背诵抽象的语法规则和例句,重视阅读和理解,但忽视学习者的兴趣和活的语言的运用。在中国,唐宋佛经的翻译和诵读,也有类似特点。19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外语学习心理才进入真正的科学研究阶段。
在外国,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有听说习惯形成论和认知规范学习论。这两种外语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区别,如表:上表说明,听说习惯形成论把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理解为刺激、反应的机械重复以形成习惯的过程。主张听、说先于读、写,以句型操练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否认外语学习中的内在因素,把母语和外语的学习等同起来。而认知规范学习论则把外语学习看作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强调外语学习主要是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主张听、说、读、写同时学习,以分析对比为主要教学手段,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中可利用的内在因素。
在苏联,外语学习方面还有自觉实践学习论。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与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有动机、有目的、有选择的活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系列语言反应的形成,也不能归结为掌握某种一成不变的语言规则。因此,外语学习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理论还认为,掌握外语有3条途径: ①从自觉到直觉;②从直觉到直觉;③从直觉到自觉。一般来说,正确的途径是从自觉到直觉,即首先掌握外语知识,理解外语材料;再形成熟练技巧;最后达到能运用外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外语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过程 ①学好外语的首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学本民族语具有一种强烈的动力,因为他想通过听话和说话,参与周围人群的活动, 这种需要产生 "结成一体的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而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把外语作为工具来学,叫做"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的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后者总没有前者强烈有力。所以,学习外语应该以生活交际为目的,并通过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的交往来提高学习动力。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强调为了某种目的而学习外语时,一定要完全沉浸在所学外语的情境里,因而设立与外界隔绝的 "语言岛"和 "语言村",创造适合教材内容的语言情境,以便激发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直接动机。在中国,外语教学实践表明,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直接动机外,通过教育树立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间接的、社会性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而学外语,等等。这种动机深厚有力,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外语中的困难。②外语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外语技能的形成。语言是交际工具,外语学习重要的是形成读、听、说、写外语的技能。在外语技能的形成中,模仿、识记、练习又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这里,首先是充分的练习(练习的必须是正确的东西),要不断获得练习正误的"反馈"信息。此外,外语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它是进行正确练习、形成技能的前提。但只有形成了外语技能,能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即能熟练地读、听、说、写外语时,才能说是学好了外语。所以说外语技能的形成是外语学习的基本过程。③外语学习是与本民族语分化的过程。学生学习外语与婴儿学话有所不同。婴儿学话时没有掌握任何的语言系统;而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已学习了本民族语,本民族语必然影响外语的学习。因此,要注意对二者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形成分化。本民族语和外语都是人的交际工具,都有一定的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有相通之处。所以,处理得好,本民族语可有助于外语学习;但二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上述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分化得不好,本民族语就会干扰外语学习。这种干扰既表现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意义上,也表现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表情达意的习惯用法和风格上。例如:汉语是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块汉字构成的词表示一定的概念。与印欧语系以拼音字母拼合成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表示一定的概念不尽相同,在词的发音和声调上也不一样;在联词成句的语法结构、词序以及节奏和语调等方面,更各有特点和规律。英语的构词法,俄语词尾的变格变位,日语的粘着特点等等,都和汉语不同。说汉语时的声、 腔、 调、态和外语也有很大差异。汉语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干扰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如不掌握两种语言的异同和各自组词造句的规律,很难准确、自然而流畅地使用外语。④外语学习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可以用母语进行,也可用外语进行。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靠本民族语的学习,而且二者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生或成人学习外语时,最初则全靠本民族语的中介作用,通过"心译"活动,把外语和思维联系起来。一般学生在使用外语交流思想时,虽然说的是外语,而思维的工具却随着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水平的不同而有 3种可能:一是直接使用外语进行思维,这是在外语环境中,用直接法、视听法、交流法等口语教学法训练出来的较高水平的情况。另一种可能是借助本民族语,通过"心译"再转化为外语。这是在本民族语的环境中,用翻译法或自学方式,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逐步学得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利用混合的外语和本民族语进行思维,即部分经过"心译"来思维。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运用折衷法教学的课堂,也是学习初期阶段的正常现象。以后,随着所掌握词语的增多,先由外语词与固有概念建立直接联系;然后,在简单的句子与判断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归纳与演绎,最后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的程度。
外语学习心理涉及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年龄。开始学外语的最佳年龄,人们通过多年试验,观点不一。不少人认为从小学三、 四年级, 即 9~10岁的学生开始学外语较好;因为这种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也不会与母语混淆。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12~13岁,即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学外语较好,除了认为这样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以外,还提出三点理由:①研究表明,除了学生模仿发音的能力以外,其他模仿能力都随年龄递增,一直到18岁。掌握词汇的能力更是如此。记忆能力一般在20岁左右最强。②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学得快些。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较健全,随着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不仅在非正式场合模仿父母和成人的说话,而且还通过主动的选择(如对常用物常见外语词的拼法)、 靠相互比较、 认知而积极地学习。③外语学习要有连贯性,时间宜集中。所以,基础外语的学习,最好集中在中学和小学高年级阶段。
外语学习心理,还应重视外语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的问题。直观教具形象鲜明,实践性、生动性和校正作用较好,它能为学习者提供语言的情景,增强语言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学生习惯于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学习外语,便可以使用图解、语法表格和句型公式去学习。如学生习惯于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掌握外语,便可根据他的记忆类型来选用相应的直观教具。视觉型的可选用实物、图画、模型、图表、彩色板书和板画、可见言语仪及白昼幻灯等。听觉型的可选用留声机、录音机、广播、耳机、对讲机及听觉部分补偿仪等。混合型的可选用电视、电影、有声幻灯、录像机、自动教学机、自动测验器、复习机、教学卫星、慢境头或动画镜头的分解语音教学电影、语言实验室等。
参考书目
J.O.Gauntlett,Teɑching English ɑs a Foreign Lɑnguɑge,MacMillan,London,1957.
潘菽主编: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吕叔湘著:《中国人学英语》, 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
外语学习理论 在外国,外语学习心理的研究,开始于中世纪欧洲各国教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活动中。当时他们学习孤立的单词、背诵抽象的语法规则和例句,重视阅读和理解,但忽视学习者的兴趣和活的语言的运用。在中国,唐宋佛经的翻译和诵读,也有类似特点。19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外语学习心理才进入真正的科学研究阶段。
在外国,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有听说习惯形成论和认知规范学习论。这两种外语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区别,如表:上表说明,听说习惯形成论把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理解为刺激、反应的机械重复以形成习惯的过程。主张听、说先于读、写,以句型操练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否认外语学习中的内在因素,把母语和外语的学习等同起来。而认知规范学习论则把外语学习看作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强调外语学习主要是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主张听、说、读、写同时学习,以分析对比为主要教学手段,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中可利用的内在因素。
在苏联,外语学习方面还有自觉实践学习论。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与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有动机、有目的、有选择的活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系列语言反应的形成,也不能归结为掌握某种一成不变的语言规则。因此,外语学习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理论还认为,掌握外语有3条途径: ①从自觉到直觉;②从直觉到直觉;③从直觉到自觉。一般来说,正确的途径是从自觉到直觉,即首先掌握外语知识,理解外语材料;再形成熟练技巧;最后达到能运用外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外语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过程 ①学好外语的首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学本民族语具有一种强烈的动力,因为他想通过听话和说话,参与周围人群的活动, 这种需要产生 "结成一体的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而学生学习外语时,往往把外语作为工具来学,叫做"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的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后者总没有前者强烈有力。所以,学习外语应该以生活交际为目的,并通过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的交往来提高学习动力。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强调为了某种目的而学习外语时,一定要完全沉浸在所学外语的情境里,因而设立与外界隔绝的 "语言岛"和 "语言村",创造适合教材内容的语言情境,以便激发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直接动机。在中国,外语教学实践表明,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直接动机外,通过教育树立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间接的、社会性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而学外语,等等。这种动机深厚有力,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外语中的困难。②外语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外语技能的形成。语言是交际工具,外语学习重要的是形成读、听、说、写外语的技能。在外语技能的形成中,模仿、识记、练习又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这里,首先是充分的练习(练习的必须是正确的东西),要不断获得练习正误的"反馈"信息。此外,外语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它是进行正确练习、形成技能的前提。但只有形成了外语技能,能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即能熟练地读、听、说、写外语时,才能说是学好了外语。所以说外语技能的形成是外语学习的基本过程。③外语学习是与本民族语分化的过程。学生学习外语与婴儿学话有所不同。婴儿学话时没有掌握任何的语言系统;而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已学习了本民族语,本民族语必然影响外语的学习。因此,要注意对二者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形成分化。本民族语和外语都是人的交际工具,都有一定的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有相通之处。所以,处理得好,本民族语可有助于外语学习;但二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上述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分化得不好,本民族语就会干扰外语学习。这种干扰既表现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意义上,也表现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表情达意的习惯用法和风格上。例如:汉语是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块汉字构成的词表示一定的概念。与印欧语系以拼音字母拼合成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表示一定的概念不尽相同,在词的发音和声调上也不一样;在联词成句的语法结构、词序以及节奏和语调等方面,更各有特点和规律。英语的构词法,俄语词尾的变格变位,日语的粘着特点等等,都和汉语不同。说汉语时的声、 腔、 调、态和外语也有很大差异。汉语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干扰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如不掌握两种语言的异同和各自组词造句的规律,很难准确、自然而流畅地使用外语。④外语学习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可以用母语进行,也可用外语进行。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靠本民族语的学习,而且二者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生或成人学习外语时,最初则全靠本民族语的中介作用,通过"心译"活动,把外语和思维联系起来。一般学生在使用外语交流思想时,虽然说的是外语,而思维的工具却随着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水平的不同而有 3种可能:一是直接使用外语进行思维,这是在外语环境中,用直接法、视听法、交流法等口语教学法训练出来的较高水平的情况。另一种可能是借助本民族语,通过"心译"再转化为外语。这是在本民族语的环境中,用翻译法或自学方式,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逐步学得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利用混合的外语和本民族语进行思维,即部分经过"心译"来思维。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运用折衷法教学的课堂,也是学习初期阶段的正常现象。以后,随着所掌握词语的增多,先由外语词与固有概念建立直接联系;然后,在简单的句子与判断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归纳与演绎,最后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的程度。
外语学习心理涉及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年龄。开始学外语的最佳年龄,人们通过多年试验,观点不一。不少人认为从小学三、 四年级, 即 9~10岁的学生开始学外语较好;因为这种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也不会与母语混淆。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12~13岁,即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学外语较好,除了认为这样可以节约人力、物力以外,还提出三点理由:①研究表明,除了学生模仿发音的能力以外,其他模仿能力都随年龄递增,一直到18岁。掌握词汇的能力更是如此。记忆能力一般在20岁左右最强。②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学得快些。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较健全,随着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不仅在非正式场合模仿父母和成人的说话,而且还通过主动的选择(如对常用物常见外语词的拼法)、 靠相互比较、 认知而积极地学习。③外语学习要有连贯性,时间宜集中。所以,基础外语的学习,最好集中在中学和小学高年级阶段。
外语学习心理,还应重视外语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的问题。直观教具形象鲜明,实践性、生动性和校正作用较好,它能为学习者提供语言的情景,增强语言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学生习惯于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学习外语,便可以使用图解、语法表格和句型公式去学习。如学生习惯于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掌握外语,便可根据他的记忆类型来选用相应的直观教具。视觉型的可选用实物、图画、模型、图表、彩色板书和板画、可见言语仪及白昼幻灯等。听觉型的可选用留声机、录音机、广播、耳机、对讲机及听觉部分补偿仪等。混合型的可选用电视、电影、有声幻灯、录像机、自动教学机、自动测验器、复习机、教学卫星、慢境头或动画镜头的分解语音教学电影、语言实验室等。
参考书目
J.O.Gauntlett,Teɑching English ɑs a Foreign Lɑnguɑge,MacMillan,London,1957.
潘菽主编: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吕叔湘著:《中国人学英语》, 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