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 belt
澜沧-耿马地震带
2)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
澜沧-耿马地震
1.
Although both of the Longling earthquake in 1976 and the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 in 1988 have similar parameters,such as time,location,magnitude,type(double main shocks),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area and socioeconomic states,the casualties are different as much as 10 times.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
3)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s
澜沧-耿马地震
4) Lancang-Genma great earthquakes
澜沧-耿马大震
5) lancang-gengma
澜沧-耿马
1.
Variation features of geomagnetic anomalies before lancang-gengmaearthquake in 1988;
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前地磁异常时间进程中的阶段性,根据形态和速率,可把异常分为趋势性异常和突发性异常。
补充资料:耿济之(1898~1947)
现代文学翻译家。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的译者。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济之、狄谟、C·Z等。上海县人。1917年18岁时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瞿秋白同学。1918年试译托尔斯泰的小说《克莱采尔奏鸣曲》;同年又与郑振铎相识,并结为挚友。五四运动时,作为俄文专修馆代表积极参加各种示威游行活动。1920年12月在他家开会,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这时他已大量翻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并为1921年《小说月报》的《俄国文学研究》号外撰文译稿,与郑振铎以C.T.和C.Z.的笔名合译了《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颂歌》,亦即《国际歌》。从1922年起,耿济之去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工作,后又调至伊尔库茨克、列宁格勒、赤塔等地的中国领事馆和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工作,但他始终不离翻译,当上海处于"孤岛"期间时翻译亦未中辍。他翻译的作品是多方面的,俄国作家的作品,有果戈理的剧本《巡按使及其他》;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日记》及剧本《村中之月》;有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集》(与瞿秋白合译)、《复活》、剧本《黑暗之势力》及《艺术论》;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译稿毁于"一二八"战火)、《白痴》、《少年》、《死屋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大雷雨》;有《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其弟耿勉之合译)。他翻译的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高尔基的《家事》、《俄罗斯浪游散记》、《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及剧本《蒲雷曹夫》。从而在翻译俄国与苏联文学方面作出了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