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转面源为点源
1)  turn non-point to point
转面源为点源
2)  water surface source transformed from point source
点源转水表面源
3)  rotating point source
旋转点声源
1.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tating point source
旋转点声源声场的数值仿真计算
2.
Frequency domain acoustic solution of moving sources and the Green function of an infinite duct are applied to deduce an acoustic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sound pressure of a rotating point source in an infinite duct.
在任意运动点声源声辐射频域解的基础上,利用无限长圆环管道的格林函数推导了旋转点声源在圆管内空间任一点处的声压计算公式,讨论了单极子点声源作旋转运动时的声场分布规律和声场方向性特征,研究了源频率、旋转频率和流动马赫数等对声场声学结构的影响。
3.
Frequency domain acoustic solution of moving sources is applied to deduce an acoustic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spacious sound pressure of a rotating point source.
在任意运动点源声辐射频域解的基础上,推导了旋转点声源在空间任一点处的声压计算公式,该公式不需要附加条件,适合于任何近场或远场;由此讨论了简谐源作旋转运动时的声场方向性特征,研究了源频率及旋转频率等对声场声压的影响。
4)  source [英][sɔ:s]  [美][sɔrs]
源点,源流
5)  Out-plane point loading
出平面点源载荷
6)  dot illuminant with big areas
大面积点光源
补充资料:更漏子·送孙巨源水涵空

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词牌知识:

更漏子〔题考〕 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本条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作法〕 本调为四十六字。起为三字对句,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换平韵,亦为三字对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虽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后半起句即用韵,第二句不用对偶,「雾」「透」二字均可平。按后阕起句用韵,独此作为然,宋人词,恒与前半起首相同,不复用韵。第三句以下,均与前同。

●○○ (句)

○●▲ (仄韵)

⊙●⊙○⊙▲ (协仄韵)

○●● (句)

●○△ (换平韵)

●○○●△ (协平韵)

○⊙▲ (三换仄韵)

⊙○▲ (协三仄韵)

⊙●⊙○⊙▲ (协三仄韵)

○●● (句)

●○△ (四换平韵)

●○⊙●△ (协四平韵)

赏析:

此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汉书。疏广传》)“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