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非编码点
1)  non-coded point
非编码点
1.
By employing the matching technology based on combining coded points and non-coded point,we discuss the method of sub pixel reference point center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wo kinds of targets point.
采用编码点和非编码点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摄影测量中对应点匹配技术,讨论了标记点的中心亚像素定位方法、两类标记点的识别及编码标记点的解码方法。
2)  coded and non-coded points
编码与非编码点
3)  coded and non-coded point
编码点与非编码点
4)  non-coding RNA
非编码RNA
1.
Prediction of Non-coding RNA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基于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的非编码RNA预测
2.
The Epigenomics Mediated by Non-coding RNA and the Occurrence of Tumors;
非编码RNA诱导的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的发生
3.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identify the non-coding RNAs related to tumors.
目的寻找并验证与肿瘤相关的非编码RNA。
5)  noncoding RNA
非编码RNA
1.
Regulatory Roles of Noncoding RNA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Adaptabilities;
非编码RNA在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中的调控作用
2.
Identified epigenetic processes involved in human disease include chromatin remodeling, genomic imprinting,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and noncoding RNAs regulation.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对表观遗传疾病的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疾病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这4个表观遗传过程相关。
3.
MicroRNAs(miRNA) are a new class of noncoding RNAs, which are encoded as short inverted repeats in the genom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微RNA是新发现的一类非编码RNA分子 ,在动植物细胞中广泛表达 ,它的基因是短的反向重复序列。
6)  untranslated region
非编码区
1.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is a key step in eukaryotic gene expression, which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the RNA structures/elements in the 5′untranslated regions, 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真核基因的翻译依赖于RNA5′端非编码区的结构元件。
2.
Two UTR(untranslated region) of TS strain of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5 UTR and 3 UTR genes were obtained by RT-PCR using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rdue nucleotide sequence in the GenBank,and they are 2 957 bp and 516 bp.
参照GenBank中Purdue株全序列对5′和3′非编码区各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RT-PCR分别获得了2 957 bp和516 bp大小的片段,与预期结果大小相符。
补充资料:汉字输入编码
      为便于将汉字送入中文处理终端或系统,用预先设计好的方法,将汉字音、形、义有关要素变成数字、字母或键位名称的转换方法。汉字输入编码是人到机(计算机)交换汉字特征信息的界面。
  
  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4,因此研究和发展汉字输入编码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中国是汉字的发源国,汉字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1987年中国研究汉字输入编码的人员已近 400人,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1981年,中国国家标准局公布的国标 GB2312-80《汉字信息交换用编码字符集》,收汉字6763个,到80年代中期除专业用字符集外,都以国标字符集所收汉字作为输入编码范围。
  
  汉字输入编码入手的方法,是在汉字中寻找统一的有规律的特征信息,将汉字二维平面图形信息转换成一维线性代码。根据所取特征信息的不同,汉字输入编码分从音编码和从形编码两大类。其他类型是相互结合型,或与字义结合,或与检字法结合,或与词组结合。因设计的目的、思想不同,用以编码的元素、所用码元的数量、取码方法和规则,避开同码字和占用键盘键位的方法等,都因设计者而异,因此产生了数百种汉字输入编码方案。
  
  从音编码是以1958年 2月11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基本编码元素。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语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自推广普通话以来,已有相当数量的人掌握了汉语拼音,以此为基础作汉字输入编码,为这部分人所乐于接受。但中国各地方言复杂,不少人还难以做到准确认读汉字,因此容易出现差错。此外,北京语系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1332个音节,不能区别成千上万个汉字,同音字很多,所以需要增加定字编码。这就要从形、从义去找,或借助计算机将同音字全显示出来,再去选择定字,可见从音编码方式输入繁琐,输入速度低。但日常汉语口语中有词、语句的限定,同音字不会被人误解。利用这一汉语特征,拼音编码已向拼音词组编码发展来解决部分欠缺。
  
  从形编码是以笔画和字根(字元、部件)为编码元素。现代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经过篆书、隶书、楷书等演变而形成的。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造字原则从表形、表义到形声,汉字数量增多主要是形声字数量多。汉字从形编码是充分利用现代汉字这些特征,把汉字平面图形编成线性代码。
  
  汉字从形编码利用人们已有的汉字书写知识,在键盘上象写字一样打入笔画和字根,从计算机内选出汉字,既直接又方便。这样就要把上千个字根和上百个笔画尽可能归纳,减少它们的数量,以便于记忆字根所在键位。到1987年已能将字根归纳为100个左右,笔画为5个。字根少了会造成分解汉字图形的难度,字根多了又会增加记忆量,所以设计者需从中选取最佳的取舍方案,做到易学易记,因此形码方案数量很多。为达到高速输入,从形编码也向词组编码发展。
  
  汉字输入编码将会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通过学术评议和用户实践,由数百种优选成数种实用方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