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农村基层干部
1)  rural root-level cadre
农村基层干部
1.
In this research we developed a "Chinese rural root-level cadr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questionnaire based on repeated interviewing and pre-test,afterwards a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with advanced multiple factors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root-level cadr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sue.
本文研究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关系,首先在访谈和多次预试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中国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契约问卷",然后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契约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了反映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契约内部结构的六维模型。
2)  cadres in rural areas of the CPC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3)  rural area cadres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  rural cadre
农村干部
1.
The rural cadre should be a practicer to exercise the state power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
农村干部要做执政为民的忠实实践者
2.
Carefully Implementing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adres;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增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5)  rural grass-roots
农村基层
1.
The police force of rural grass-roots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s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农村基层刑事侦查部门的警力相对匮乏,传统的侦查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6)  base-level countryside
基层农村
1.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anthropology, formal regulations, non-formal regulations and quasi-formal regulations constitute the regulation system in base-level countryside.
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准正式规范共同构成了基层农村的规范体系。
补充资料:农村


农村
village

  农村(villa罗)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农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本质差别将消失。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规定的农村统计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 500人以下的、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2 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 5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 000人以下者为农村。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人口统计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1987)解释,“市镇总人口”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其中,“市”是指经国家规定成立“市”建制的城市;“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84年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均可建镇。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靠采集、渔猎为生,逐水草、居巢穴,无所谓村落。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期,约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耕种土地、照管作物、饲养畜禽等生产活动,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同时,为防御外族侵扰和野兽的侵害等,要求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实行原始公有制,按自然分工进行生产活动,平均分配。至原始社会末期,交换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村落中,出现了集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相继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中,手工业者集中,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则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奴隶社会的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或封建农奴主阶级)所有,少部分归农民所有。封建社会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剥削农民的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