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植物类型
1)  vegetation types
植物类型
2)  plant areal-types
植物分布区类型
3)  plant community types
植物群落类型
1.
Study on plant community type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main barren hill in Urumqi;
乌鲁木齐市周边荒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
4)  types of salt-resistant plants
抗盐植物类型
5)  Type of green plant
绿化植物类型
6)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ype
植物造景类型
补充资料:植物分布区
      植物某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区域。种的分布区是植物种类地理的基本研究对象。每种植物的个体在其分布区内的布满程度是极不相同的,因为任何区域内都有不同的生境,每种植物的个体只能占据其所适宜的生境。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广生态幅植物分布也较广,如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可以生长在世界各地的水边、沼泽、草甸或盐土上。狭生态幅植物只能生长在特定的生境,如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只出现于各处的盐土地。植物种的个体在其分布区内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它们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大小和形状  分布区的大小变化很大,大道几乎占据整个世界(世界性分布),小的只占据某一山顶或某一沟谷等。实际上,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种很少,世界分布的概念只适用于种以上的分类单位,大多数植物是具不同大小范围的狭域分布。分布区的形状或轮廓在高纬度地区常呈东、西方向延伸的带状。沿着山脉、河谷或海滨常呈狭带状分布。有些呈斑块状分布于局部地区。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主要是受种系发生的年龄、繁殖和传播的能力、迁移路线,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的隔离和障碍也有很大作用。总之,是影响植物分布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用绘制植物分布区图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分布区中心  是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蹦某种特征在其分布区内表现比较集中的部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
  
  ① 多度中心,是指在某一分类单位的分布范围内,其植物种类或个体数量最多或最密集的地方,表明这里有它们最适宜的生活条件。然而多度中心不一定就是它们的发源地。
  
  ② 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植物种或较高级分类单位的发源地。确定发生中心是很困难的,必须查清这一分类单位在种系发生上的最原始类型及与其他单位的亲缘关系。对于种系发生上古老的植物,还需有古植物学和古地理的资料和证据。
  
  ③ 多样化(或演化)中心,是指某一分类单位的种类分布特别多的地方,不但种类的数量多,而且包括其演化过程中的各个主要阶段。如喜马拉雅-横断山脉是天南星属(Arisaema)的演化中心,因为这里分布的种数占本属的40%,并且包含其最原始的、中间的,以至最进化的全部类型。
  
  确定这 3类分布区中心对于研究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分布区类型  是分布区的地理分类,即根据植物分布的地理区域而定,又称为布型。按照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不连续分布区)两大类。
  
  连续分布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但因为任何分类单位的个体只能生长在其适宜的生境,所以是指生态上的连续性,而不是空间上的连续。R.古德1974年根据植物科属分布的地理特点,将世界被子植物柯属分为3个主要的连续分布类型,即世界和亚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各大洲和洲际的连续分布。如鹿蹄草属(Pуrola)是世界分布的一个代表例子(见图)。
  
  间断分布区是植物间断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分离的区域,中间被高山、沙漠、海洋或其他不适于植物生长和散布的地理障碍所隔离。分布区呈星散哟态的,称为星散分布。间断分布是普遍的地理现象,有多种类型。R.F.索恩1977年主要根据板块构造新理论,将世界被子植物分为14个主要的洲际间断分布类型,即:①欧亚-北美间断;②跨太平洋热带间断;③泛热带间断;④非洲-欧亚-太平洋间断;⑤跨印度洋间断;⑥亚洲-太平洋间断;⑦海洋间断;⑧非洲-美洲间断;⑨北美洲-南美洲间断;⑩温带南美洲-澳亚间断;温带南美洲-亚洲间断;环南温带和环南极间断;亚世界间断;特殊间断。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区是跨太平洋间断的典型例子,如鹅掌揪属(Liriodendron)的分布区和罗汉松属(Podocarpus)的分布区(见图)。
  
  吴征镒于1963和1983年将中国种子植物属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包括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分布区的形成  E.B.武尔夫指出:"任何一种植物的现在分布是该种植物存在的全部时期中,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剧变及气候变迁的反映"。不仅如此,植物种的分布还与植物种的起源、演化和迁移等有关。但是这些问题至今尚未查清,分布区的形成一直是植物地理学中最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分布区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① 陆桥说。主张陆桥说者如 J.van斯泰尼斯认为,现代植物跨越海洋间断分布是由于过去两地之间存在现在已经沉没的大陆、陆桥或岛屿阶石,它们曾连续被海洋所隔离的大陆,是不同地质时期植物散布的途径或"桥梁"。并认为至少存在过6个陆桥和一个地峡,于是地球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或者差不多连续的陆块,适于植物的散布。但是他们这种"陆桥"假说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植物分布的某些现象,因此未被广泛接受。
  
  ② 迁移说。这一学说与植物区系极地起源的学说相联系。被子植物的北极起源说是由O.希尔于1868年提出的,以后得到W.J.胡克、A.格雷和H.G.A-恩勒等的支持和发展。他们认为世界植物区系起源于北极,沿着3条路线从北极向南传布迁移,一是经过欧洲到非洲,一是经过北美洲到南美洲,一是经过亚洲大陆、马来西亚到大洋洲。但是关于植物区系极地起源的学说存在很多争议,为后来的植物区系热带起源假说提供的许多证据所否定。
  
  ③ 大陆漂移学说。这是A.L.韦格纳于1912年最早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继承和发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作出中生代以来主要地质时期的世界海陆分布复原图,提出了各大陆分离或连结的时间和漂移速度。这一学说和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世界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并为植物区系热带起源学说提供了证据。
  
  此外,气候变迁,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寒暖交替变化,对于世界,尤其是北半球植物区系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影响很大。许多第三纪在北半球广布的植物,当冰期来临时向南迁移,其分布区缩小以至消失,有的形成孤立的残遗分布。如木兰科现代主要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水杉属(Metasequoia)只一种,特产于中国的四川、湖北和湖南局部地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