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抗涝综合评价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logging
抗涝综合评价
2)  comprehensive drought assessment model
旱涝综合评价模型
3)  drought resistan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抗旱性综合评价
4)  synthetic evaluation
综合评价
1.
Multi-targets and multi-levels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Single well engineering project;
单井工程项目多指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2.
Study on the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natural water quality;
模糊综合评价在天然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3.
Synthetic evaluation on intravenous azithromycin and erythromycin in treatment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s of childhood;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综合评价
5)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综合评价
1.
Application of GIS coupling technology to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parian zone;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GIS耦合研究
2.
Application of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method to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应用逼近理想解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
3.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6)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综合评价
1.
Relative distance measure model for eutrophic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ke;
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的距离测度模型
2.
Researches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ing system of effect of interregional water transfer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Algorith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yeing quality based on FAHP;
基于FAHP的印染质量综合评价算法研究
补充资料: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
      针对中国黄河、淮河和海河三个流域内广大平原存在的干旱、内涝及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及其成因,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总结60年代初期黄淮海平原治水改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治理旱涝灾害和改良低产土壤的指导思想和技术体系。在东北、华北和其他平原地区,由于上述灾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综合治理也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旱涝碱灾害并存的条件 黄淮海平原面积约35万km2,耕地约3亿亩,包括淮河以北、燕山以南,东至海滨,西至太行、伏牛山麓,高程约在100m以下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灾害形成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但自然条件起主导作用。①由于该平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变化于500~900mm之间,并不算少,但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夏季6~8月雨量占全年55~75%,形成春旱、夏涝,秋后又旱和旱涝交错的农业气候特点。降雨年际变化很大。②地势低平,但中小地形复杂,岗、坡、洼起伏,天然排水条件很差。③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在1~3g/L之间,滨海地区高达10~20g/L,甚至超过30g/L。④深层地下水矿化度很低,多呈微碱性。土壤主要发育在黄河冲积层上,地下水动态对土壤发生演变有显著影响,遇旱易使表土积盐,若人为措施不当,如进行不适当的大水漫灌、平原蓄水及有灌无排等,将会加重内涝或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灾害并存,而且互相影响。气候干旱造成作物缺水,以至凋萎,并加剧土壤蒸发,促使表土积盐;土壤盐碱化又会增加细胞渗透压,造成作物生理干旱,即旱、碱交相为害,影响作物生长。夏秋积涝往往招致秋后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春季土壤返盐,即涝碱相随。1960年前后,为解除旱的威胁,大搞平原蓄水,大规模发展引黄灌溉,但忽视了排水;接着连年多雨,结果内涝成灾,盐碱化恶性发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平原北部连年少雨,涝灾很少出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盐碱地面积随之大幅度缩减,但旱情又复严重。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局部地区次生盐碱化威胁加重。这就说明在这种平原地区,单独解决旱、涝或碱的问题,不仅难以解决其中一种灾害,还有可能引起另一种灾害的加剧。因此,对旱涝碱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的目标与措施  治理旱涝碱的关键在于控制地面径流与地下水位,调节土壤水盐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所以需要水利与农、林、牧业措施密切结合,既改良又利用,既治标又治本。同时,要适当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因水种植、因土种植,合理利用水、土、气候及生物资源,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改变农业低产面貌。
  
  治理旱涝碱应注意:①统一规划,分区治理。在农业、水利和旱涝碱综合治理等区划基础上,结合流域规划、地区规划,以市、县为单位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在规划中,要确定治理的分区和分期,在不同分区和各个时期中,再确定治理的目标与具体措施。②加强水管理,治水与用水并重,灌溉与排水并重,有条件地区可以适当蓄水、蓄泄兼施。黄淮海平原水源并不丰富,需要开源节流,推广节水型农业。引黄灌区要推广井渠结合灌溉,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③改土培肥,防止土壤盐碱化。同时,有计划地开垦利用滨海盐碱荒地。
  
  效果和展望  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截至1984年,黄淮海平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易涝面积约有70%得到初步治理,盐碱地面积约有一半得到改良利用。这个长期多灾低产地区,从1983年起,成为每年向国家提供 100亿kg以上商品粮的产区。黄淮海平原幅员广大,条件各异,综合治理旱涝碱将是长期的任务。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巩固已有的治理效果;同时继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旱涝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预测预报的方法,不断采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综合治理工作系统化、现代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