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ision
[英][dɪ'vɪʒn] [美][də'vɪʒən]
概率先验
2) prior probability
先验概率
1.
Real-time weighted algorithm for prior probability in Bayesian criterion;
Bayes阈值选取准则中的实时加权先验概率算法
2.
New adaptive algorithm for segmenting image background based on prior probability model
基于先验概率模型的自适应背景图像分割算法
3.
Considering two stages probability method of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this article proposed a new method of exploi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o improve classification rules by adjusting the prior prob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patial information.
考虑到传统最大似然分类(MLC)方法包括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两个核心环节,提出基于空间信息的浮动先验概率MLC方法,融合空间信息和波谱信息,以提高分类精度。
3) priori probability
先验概率
1.
By improving the gra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S evidence theory and obtaining the priori probability based on unknown prerequisite,the computing load and the expense of space and time for track auto-searching have been further reduced.
通过对D-S证据理论进行改进,同时利用未知前提的先验概率来改善系统决策的模糊性,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空间和时间的消耗,减小了计算量,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寻迹的准确性。
4) prior probability image
先验概率图
5) prior probability method
先验概率法
6) a priori class probability
先验类概率
补充资料:先验的和超验的
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义哲学的一般术语。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就已使用过,I.康德第一次把这两个术语作了区分。在康德哲学中,这两个术语是不能相互替换的。所谓"先验的",在认识论中有先于经验的意思。康德用来表示在先天可能的范围内,关于认识方式的知识。康德所说"先验的",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知识:它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我们认识对象的形式,并且在这种形式中也只限于先天可能的形式。康德借此企图说明,先天知识为什么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一般条件以及为什么只能限于经验的使用。这种理论知识的体系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即所谓观察先天知识的限界、本性与可能性的一门科学。
所谓"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与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即无条件者,而经验的东西只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即有条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无条件者就超出了经验的界限,它在经验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象。康德指出,理性这种对经验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对这种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物自体"。理性的理念有三种:"心灵",是主体的绝对统一;世界或宇宙,是客体的绝对统一;上帝,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认为,旧的形而上学正是对于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没有批判的认识,因而陷入了"假相",即把"物自体"当作了可认识的对象,产生一系列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知识是"内在的",不能超出主体可能的经验,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规定它的正当地位。
所谓"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与知性不同,理性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即无条件者,而经验的东西只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即有条件者。因此,理性所追求的无条件者就超出了经验的界限,它在经验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象。康德指出,理性这种对经验世界的超越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对这种理性的必然性要有批判的认识。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物自体"。理性的理念有三种:"心灵",是主体的绝对统一;世界或宇宙,是客体的绝对统一;上帝,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认为,旧的形而上学正是对于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没有批判的认识,因而陷入了"假相",即把"物自体"当作了可认识的对象,产生一系列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知识是"内在的",不能超出主体可能的经验,理性的超越作用是必然的,但要予以批判的考察即规定它的正当地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