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nstitution of Environmental Crime
环境犯罪构成
2)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crime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
1.
The phenomenon above is basically attributed difficulty in defining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crime and working in practice.
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实践中依据环境刑法来处罚损害环境行为的却不多见,究其根本,还在于环境犯罪构成要件在法律上的设计不科学,实践中操作难度比较大。
3)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on of Environmental Crime
环境犯罪构成研究
4) environmental crime
环境犯罪
1.
Discussions on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crimes;
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探讨
2.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Dangerous Criminal of Environmental Crime;
试论确立环境犯罪危险犯的必要性
3.
The Reas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Environmental Crime in China;
我国环境犯罪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5) environmental crimes
环境犯罪
1.
On Rationality & Legitimacy of Applying Strict Respons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rimes in Our Nation;
论在我国环境犯罪中适用严格责任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
The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al crimes in criminal law has not adapted the fact of our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and there are som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criminal law.
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的现实,具有明显的缺陷,对此,应该在立法模式、犯罪构成要件、刑法控制范围及刑罚处罚等方面加以完善,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刑事法制环境,有效抗制环境犯罪,保护环境资源。
3.
Criminal law s involvement in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crimes started in western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on a large scale in 1970s .
刑法大规模介入环境犯罪的控制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随着环境问题逐步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社会在惩治环境犯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6) environment crime
环境犯罪
1.
Modernization of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 crime in China;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现代化
2.
The stipulations concerning environment crimes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don t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which embodies the modern human-centered legal value.
我国刑法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没有体现保护环境预防为主的原则,这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法律价值观的体现。
3.
The penalty works better than other methods in environment crime domain, however, it produces the negative surfac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刑法的威慑力在环境犯罪领域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正因如此,运用不当,所生成的负面作用也是巨大的,故环境犯罪构成的界定应慎之又慎。
补充资料: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和以行为为中心的其他客观事实特征,如行为的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是区别这种罪和那种罪以及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有许多罪,按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以及主观方面的要件都不容易区别,而客观方面的要件则各不相同。如盗窃罪与抢劫罪,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就是这样。
行为 指人的意识活动的外部表现,分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刑法意义上的积极行为指作为,消极行为指不作为。
作为 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某种积极的行为。这是犯罪行为最常见的形式,如盗窃、抢劫、强奸、伪造货币、进行间谍活动等。刑法所指的作为,不是人的思维形式、心理活动,而是指使刑法保护的客体受到危害,或者使这种危害变成现实的具体行动。有时人的肢体移动就能构成这种作为,如举手即可打人;但在许多情况下,仅仅肢体的移动尚不能构成犯罪的作为,而只能构成它的一个最初步骤,为了实施犯罪的作为,常常还要利用工具、环境、自然力量、动物的活动,甚至利用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或者受蒙骗的人。
作为总是和人的意志相联系,缺乏意志支配的行动就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作为。如精神病人、梦游症者的行为都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不能构成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行为人在不可抗力和紧急避险等情况下实施的作为,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不作为 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指行为人依照法律或自己的职务应该实施、并且能够实施的行为而不实施。它是犯罪行为的另一种形式,如遗弃罪、玩忽职守罪等。有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由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犯罪的不作为和犯罪的作为,同样会给社会或公民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劳动分工越细,技术工艺水平越高,不作为(如玩忽职守)给社会和公民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确定不作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判明:①被告人有没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②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有没有实施所要求的行为的可能,特别要查明被告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他的知识范围和技术熟练程度等);③被告人是否确实没有实行他有义务实行的行为。在不可抗力和紧急避险情况下的不作为,不能认为是犯罪。
犯罪结果 指犯罪行为给法律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某种损害。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①物质结果,如人的伤亡、财产的损坏等。这种结果的危害可以准确地确定和计算。②政治、道德或其他社会关系范畴的非物质性结果,如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人格,这种结果的危害比较难于准确计算。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结果,最终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成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的某些条文,明确规定一定的结果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规定不同的刑罚。如第110、111、114、115条规定的刑事责任,以"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第106、113条规定的刑事责任,以"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要件。法院在综合考虑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时,总要考虑犯罪结果的程度,并在法定刑的幅度内确定行为人应受的刑罚。在一般情节相同的情况下,犯罪结果危害严重的则处罚重,反之则轻。
形式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取决于结果是否发生,如行为人用语言或文字等方法公然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时,即已构成犯罪,而不必问结果是否发生,因为当行为人完成侮辱、诽谤的行为时,即已经损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当行为人实施实质犯罪未发生危害结果时,应按犯罪未遂处理。
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是确定罪责的重要条件之一(见犯罪的因果关系)。
行为 指人的意识活动的外部表现,分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刑法意义上的积极行为指作为,消极行为指不作为。
作为 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某种积极的行为。这是犯罪行为最常见的形式,如盗窃、抢劫、强奸、伪造货币、进行间谍活动等。刑法所指的作为,不是人的思维形式、心理活动,而是指使刑法保护的客体受到危害,或者使这种危害变成现实的具体行动。有时人的肢体移动就能构成这种作为,如举手即可打人;但在许多情况下,仅仅肢体的移动尚不能构成犯罪的作为,而只能构成它的一个最初步骤,为了实施犯罪的作为,常常还要利用工具、环境、自然力量、动物的活动,甚至利用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或者受蒙骗的人。
作为总是和人的意志相联系,缺乏意志支配的行动就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作为。如精神病人、梦游症者的行为都不是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不能构成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行为人在不可抗力和紧急避险等情况下实施的作为,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不作为 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指行为人依照法律或自己的职务应该实施、并且能够实施的行为而不实施。它是犯罪行为的另一种形式,如遗弃罪、玩忽职守罪等。有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由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犯罪的不作为和犯罪的作为,同样会给社会或公民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劳动分工越细,技术工艺水平越高,不作为(如玩忽职守)给社会和公民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确定不作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判明:①被告人有没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②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有没有实施所要求的行为的可能,特别要查明被告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他的知识范围和技术熟练程度等);③被告人是否确实没有实行他有义务实行的行为。在不可抗力和紧急避险情况下的不作为,不能认为是犯罪。
犯罪结果 指犯罪行为给法律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某种损害。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①物质结果,如人的伤亡、财产的损坏等。这种结果的危害可以准确地确定和计算。②政治、道德或其他社会关系范畴的非物质性结果,如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人格,这种结果的危害比较难于准确计算。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结果,最终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成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的某些条文,明确规定一定的结果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规定不同的刑罚。如第110、111、114、115条规定的刑事责任,以"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第106、113条规定的刑事责任,以"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要件。法院在综合考虑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时,总要考虑犯罪结果的程度,并在法定刑的幅度内确定行为人应受的刑罚。在一般情节相同的情况下,犯罪结果危害严重的则处罚重,反之则轻。
形式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取决于结果是否发生,如行为人用语言或文字等方法公然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时,即已构成犯罪,而不必问结果是否发生,因为当行为人完成侮辱、诽谤的行为时,即已经损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当行为人实施实质犯罪未发生危害结果时,应按犯罪未遂处理。
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是确定罪责的重要条件之一(见犯罪的因果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