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大陆英文报纸
1)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in China
中国大陆英文报纸
1.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in China is becoming indispensable to take up the mission of transmitting the voice of China.
本文旨在对中国大陆英文报纸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求引起学界、业界对它的关注。
2)  China's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中国英文报纸
3)  British newspapers
英国报纸
1.
Comparing with the attitude held by most British newspapers towards China s human rights in the past century,f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is area in spi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British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the multi-polarity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作者将英国报纸的立场和我国全球传播的现状作了比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  English newspaper
英文报纸
1.
Being able to read English newspapers is one of major goal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能阅读英文报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该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通过阅读英文报纸来完成。
2.
This essay,concerning the popular problems existing in extracurricular self-study of the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makes investigation and initial practice on reading English newspapers,the under-task-guide way of extraurricular self-study of the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大学一年级新生课外自主学习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研究提出英文报纸阅读——任务指导下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的调查与实践初探。
3.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ewspaper in China could be retrospected to the 19th century.
中国英文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那时英文报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始和继续,有英文报纸的地方都是各个通商口岸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地区的英文报纸陆续停刊,根据1954年的统计,全国专区以上报纸共258种,其中各级共产党机关报151种、工人报纸17种、农民报纸23种、青少年报纸17种、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及其他团体主办的报纸15种、专业报纸14种、少数民族报纸21种,整个中国的报纸以党政机关报为主,其他类型的报纸都很少,加上当时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方方面面的封锁,新中国没有创办英文报纸;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地区各大城市相继创办英文报纸,而且英文报纸的种类越来越多,创办英文报纸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对宣传中国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5)  English newspapers
英文报纸
1.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has made a clear requirement that the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Englis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英文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高中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能力却普遍欠缺,即不能获取主要信息,这正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6)  China's English newspapers
中国英文报刊
补充资料:中国当代报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大陆出版了各类报纸。
  
  发展简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新闻工作,报业得到发展。1950年全国通过邮局发行的报纸只有 140家,每期发行总数 230万份。随着经济发展,到1960年已达1274家,每期发行总数为2104.1万份。在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报纸下降到 308家,每期发行总数为1342.8万份。国民经济恢复后,报纸又有所增加,到1965年增至 413家,每期发行总数达到2784.8万份。1966年开始,报纸的出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到1976年,全国只有 236家,每期发行总数为4403.1万份。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业蓬勃发展,品种繁多的报纸在各地纷纷创刊。自1980年1月1日~1985年3月1日,平均每一天半有一家新的报纸问世。1985年全国邮发报纸和非邮发报纸共2191家,每期发行总数为 20722万份,分别是建国初期报纸总数的156.5倍、每期发行总数的90.09倍。在这些报纸中,日报 227家,占10.36%;非日报 1964家,占89.64%。
  
  1987年,为提高报纸质量,合理布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报纸重新办理登记,当年登记公开发行的报纸1482家,期发总数 18600万份。截至1988年底,登记公开发行的报纸1628家,邮发报纸每期发行总数为13789万份,此外尚有一批报纸自办公开发行。除公开发行的报纸外,还有大批报纸办理了内部发行登记,在厂矿企业及一定范围内发行。全国平均每5人有1份报纸。日报按全国人口平均每千人49份。
  
  中国当代报纸用多种民族文字出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的新闻干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有84家报纸分别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景颇、彝、载佤、柯尔克孜、锡伯、纳西、壮、德傣(德宏傣族)、西傣(西双版纳傣族),以及新、老傈僳等 16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分布于 11个省、自治区。这些报纸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民族特色鲜明,深受少数民族读者的喜爱。
  
  当代报纸的类型 当代中国报坛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多语种、多特色的社会主义报业结构。在为数众多的报纸中, 既有全国性的, 又有地方性的;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业性的;既有以报道时事政治为主的, 又有注重刊载学术动向的。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向国外发行的报纸也不断增加,据1987年底统计,在全国正式登记注册公开发行的1482家报纸中,全国性报纸132 家,占报纸总数的8.77%;中国共产党机关报428家,占报纸总数的28.87%;早报、晚报34家,占2.29%;政协报14家,占0.94%;工人报18家,占1.21%;农民报37家,占2.49%;青年报20家,占1.35%;少年报30家,占2.02%;妇女报 3家,占0.2%;老年报12家,占0.81%;侨务报 6家,占0.4%;经济报119家,占8.03%;政法报59家,占 3.98%;教育报59家,占3.98%;体育报13家,占 0.88%;科技报107家,占7.22%;文化艺术报54家,占3.64%;人口、卫生、医药报46家,占3.1%;环境保护报9家;占0.61%;社会、生活报26家,占1.75%;广播电视报61家,占4.11%;书讯报16家,占1.08%;文摘报18家,占1.21%;行业报92家,占 6.2%;企业报58家,占3.91%; 高等院校报 3家,占0.2%;军队报10家,占0.67%。各种报纸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在内容、专业、地域上各有分工,风格各异。它们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互相竞争,以各种形式展现着社会生活的风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各部门的机关报在全国各类报纸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工人报、农民报、青年报、妇女报、少年儿童报、侨报、老年报等,各为其特定的读者对象而创办,注重用生动的事实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传播各种信息和丰富的知识。专业性报纸的迅猛发展,是中国报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大特点。经济类报纸、科技类报纸、教育类报纸和政法类报纸,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展得最快。向国外发行的报刊,除自50年代以各种外国文字出版的《中国建设》、《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继续向国外发行外,又有 269种中文报纸向国外发行。198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日报》被外国读者誉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当代报纸的特点 中国当代报纸具有以下特点:
  
  ①经济报道占报纸的重要地位。各种经济报纸大量涌现,其中既有发布宏观经济信息和报道经济政策、法令的全国性经济报纸,又有众多发布微观经济信息,沟通产供销渠道的地方性经济报纸;既有以对内搞活为己任的经济报纸,又有为对外开放服务的经济报纸;既有反映不同经济领域活动的行业报纸和企业报纸,又有大胆探索经济理论的报纸。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过程中,除各类报纸经常刊登广告外,又有一批广告信息报先后创刊。 为发展区域性经济, 还出现了一批以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为主要任务的区域性经济报纸。综合性的各级党报以及工人报、农民报、青年报,也都把经济报道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
  
  ②反映不同声音。吸引群众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优良传统。近几年来,这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对党政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已成为报纸经常的内容。反映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占据了报纸的重要位置。对学术观点和文化艺术的不同见解的争鸣和各种问题的讨论日益活跃,群众来信受到报纸的普遍重视。中国报纸真正成为反映群众意见、推动改进工作的动力。
  
  ③信息量大量增加。报纸越来越重视新闻报道的新、短、快、广,特别重视能引起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新闻报道。报道面不断扩大,除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外,报道内容还包括政治、文化、体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到读者欢迎的社会新闻不断增加。国际新闻成为广大城乡读者爱看的新闻。重视对预测信息、动态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报道, 使常见的单纯反映事件结果的报告式新闻,逐渐地发展和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报道、分析,事后系统反馈的多层次、多角度、多品种、多体裁的逐步报道全过程的新闻。
  
  ④服务性增强。报纸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使中国报纸传统的指导性与现实的服务性结合起来,出现了以服务为目的的、深受读者欢迎的新颖的报道体裁。 报纸通过服务性报道, 在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中间搭起了联系的桥梁,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报纸设置了经济、科技咨询义务服务专栏, 为生产单位和个体生产者送经验, 送办法,送技术,开辟致富的新门路。还有不少报纸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释疑解难。在学习、工作、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报纸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服务性新闻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1979年以来,中国报纸广泛地进行了新闻业务的改革,力求使其更好地发挥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