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kin transplantation on mice
小鼠尾部皮肤移植
3) tail skin transplantation
尾部皮肤移植
1.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ice tail skin transplantation method for the experi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course in our college.
目的为本校生物工程系实验动物学课程小鼠尾部皮肤移植实验课提供一种合适的操作方法。
4) Back skin grafting
背部皮肤移植
5) mouse dermal
小鼠皮肤
1.
Effect of extracts of Maize plummule on expression of type Ⅰ procoll-agen and type Ⅲ procollagen in cultured mouse dermal fibroblasts;
玉米幼芽提取物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6) skin transplantation
皮肤移植
1.
Effect of Jagged1 on the immunotolerance of skin transplantation induced by dendritic cell-mediated lymphocytes;
Jagged1在树突状细胞介导淋巴细胞诱导皮肤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2.
Effect of anisomycin on allogeneic skin transplantation in mice;
茴香霉素对小鼠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的影响
3.
In vitro skin transplantation and TUNEL assay in evaluation of cellular immunity caused by infusion of rhe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体外皮肤移植和TUNEL实验评价猕猴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补充资料:皮肤移植
将单纯的皮肤或带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移植于自体不同部位或同种、异种不同个体的医疗措施,简称植皮。各种创伤、感染及其他致伤、致畸因素常影响皮肤,皮肤的各种变化与外形和功能密切相关。故修复重建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皮肤移植,提供皮肤的区域称为供皮区,接受皮肤的区域称为受皮区。供移植的皮肤依包含的组织成分不同分为皮片和皮瓣。皮片只含表皮及不同厚度的真皮,皮瓣除包含全层皮肤外,还包含皮下脂肪组织。
皮片移植 缺损较浅表,缺损的基底为有血液供应的软组织而无大血管、神经和骨、软骨、关节?约爸匾嗥魍饴妒保捎糜卫肫し粢浦玻雌て浦残薷慈彼稹S卫胍浦驳钠し簦雌て┦前ū砥ぁ⒉糠只蛉空嫫さ耐耆朐课环掷氲钠し糇橹话悴缓は轮咀橹?
①皮片的种类。皮片按来源可分为自体皮、同种异体皮和异种皮三类。自体皮可取自身体各个部位,常用部位为大腿、胸、腹、头皮发际内、上臂、后背等部位。同种异体皮多取自新娩出的死婴或死后不久的尸体。异种皮大多来源于幼猪。自体皮广泛使用,以消灭创面和皮肤缺损。新鲜的或经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皮及异种皮,常用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早期创面覆盖,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时刻。在异体或异种皮移植的同时,或在移植5~7天内皮片因免疫反应被排斥、坏死,溶解脱落之前,可在皮片剪开的网眼中嵌入自体皮小片,亦可将条状或块状的异体或异种皮与自体皮相间地同时移植于创面,争取在异体或异种皮未脱落、未出现创面之前自体皮即已成活,并已扩展相连成片覆盖创面。皮片按形状分,有常用的整张大皮片,有将薄皮片剪成约0.1cm的微粒皮片、0.3cm大小的点状皮片和稍大的邮票状皮片。移植时小皮片间相距约0.5cm,这种方法多用于烧伤创面和有轻度感染的肉芽创面,这样移植皮片易于成活并向四周扩展,可扩为原来面积的几倍或十几倍,以少量的皮片即可消灭较大的创面。有一种通过制网机或手工打洞形成有许多网眼的网状皮片,网状皮片的覆盖面积成倍扩大,多用于烧伤创面,亦用于缺少皮肤来源的烧伤病人的后期功能修复和整形。皮片按厚度不同(图1)可以分为最薄的表层皮片即刃厚皮片,包括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浅表的乳头层。容易成活,切取简便。取皮后的供皮区迅速自愈,以后可从供区再次取皮。表层皮片多用于烧伤创面。中厚皮片即断层皮片,较表层皮片厚,包含表皮和部分真皮。包含少部分真皮层的为薄中厚皮片,即薄断层皮片;包含大部分真皮层的为厚中厚皮片,即厚断层皮片。中厚皮片是整形修复中最常使用的。移植后易于成活,成活后在外观与质地方面均较表层皮片大为优越。取皮后供皮区不经特别处理即可自行愈合。包括表皮及真皮全层的皮片为全厚皮片,又称全层皮片,移植成活后外观和质地均较中厚皮片好,但其供皮区不能自行愈合,小的供区可以缝合,大的供区须再次植以表层或薄断层皮片以消灭创面,故全厚皮片的使用受到限制。包括表皮、真皮全层和其深面真皮下血管网及少许脂肪的皮片,称为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有学者认为用这种含血管网的皮片移植后更易成活,一反认为皮片越厚越不易成活的传统看法。中国自1980年开始报道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使用结果表明此种厚皮片成活率不够稳定,而且表面易出现水疱,愈合后呈花斑,这影响这种植皮法的推广使用。也有使用较此更厚的皮片即带有薄层皮下脂肪的皮片者,据报告,此种皮肤组织移植后可存活,且性状良好,效果如皮瓣。另有报告用带更多皮下脂肪(深达深筋膜,连同全层皮下脂肪,与皮瓣厚度相同)的厚皮片移植成功者,但未能得到认可。又有瘢痕上皮移植的报道,即将大面积烧伤后形成的瘢痕切除,切下平坦的瘢痕表面的上皮,回植到切除瘢痕后所形成的创面上,以解除瘢痕引起的痛痒症状和增生突起的外观,这也能补充正常皮肤来源的不足。
②取皮方法。有手工及机械两种。手工法又称徒手取皮法,即以刮须刀片或其他刃利而薄的刀切取大小及厚度不同的皮片。机械取皮法是借助专门的取皮器具,按标定的厚度数值切取厚薄不同的整张或小块皮片。取皮机械有滚轴式取皮机、鼓式取皮机、电动取皮机和气动取皮机。
③皮片移植后的早期成活过程和晚期变化。皮片自供皮区取下后即失去血液供应,但在一定时限内仍不失去活力。皮片移植到受片区创面后,即从创面渗出液中吸取营养。移植后数小时内,可见渗出的血清充满皮片的毛细血管和内皮间隙。皮片移植后12小时,已可见从受皮区基底长出的垂直伸向皮片的毛细血管;24小时后,受皮区血管芽已长入皮片内;但须至移植后48小时受皮区血管才与皮片内的血管接合,形成初步的血液循环。随后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大。移植后4~5天血管内出现活跃的血液流动,术后8天左右,皮片内已有充分稳定的血液供应,10天后,皮片与受皮区创面之间形成一层结缔组织,皮片愈着紧密牢固,同时皮片周缘与受皮区创缘也已互相愈合,至此,可谓皮片已完全成活。若进行的是缝合包扎植皮法,此时可打开包扎,拆去缝线。此后,成活的皮片还需保护勿受外伤。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后,早期可利用本身丰富的血管和真皮下血管网,增加与受皮区基底及周缘血管的吻合,但由于移植的皮肤组织较厚,需要的血液供应亦较多,故这种植皮要求较高,如受皮区创面须新鲜,血供好,皮片与创面要紧贴,应间断缝合及均匀加压包扎固定,首次打开敷料包扎和拆线时间应较晚,以14日左右为宜。瘢痕上皮回植到切除瘢痕的创面后,血液循环的建立较正常皮片略慢。皮片切下后,真皮的弹力纤维失去牵拉而缩短,故皮片收缩。皮片较厚则真皮组织也多,也即弹力纤维多,其收缩较薄皮片严重。全厚皮片取下后可以收缩40%以上。移植时将皮片缝合可将皮片牵拉展开,但也难使之恢复到原来的面积,故取皮面积要略大于植皮区。这称为皮片初期收缩。皮片成活后2~3周,皮片与受皮区创面间逐渐出现一层纤维结缔组织,此瘢痕层的形成,增生和挛缩过程,导致皮片后期收缩。3个月时为收缩高峰,6~12月后基本稳定,以后皮片可以渐渐舒展和柔软。皮片后期收缩的严重程度与某些因素有关:移植皮片厚则收缩轻;皮片成活良好,收缩亦轻;受皮区在肢体的伸侧和受皮区的基底坚实者收缩少;又与病人体质有关,有的病人瘢痕反应重,其皮片收缩严重,质地硬固。皮片成活后颜色逐渐加深,这随皮片皱缩的加剧而日益明显。皮片厚者颜色改变轻,供皮区与受皮片区在解剖部位上接近则皮片颜色改变亦小;皮肤白皙,皮片的颜色变化亦轻;皮片成活后,早期避免日光照射曝晒,也可以减少色素沉着。皮片成活后的收缩及颜色加深是皮片移植术的两大致命缺点,使植皮区在外观与功能两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机理仍不完全清楚,且无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皮片成活初期没有感觉,1~2月后皮片上散在片块状的区域内逐渐恢复对痛、触、温度觉的反应。以后,散在的小区逐渐扩大相互连接,一般需3个月或更久才逐步恢复到有保护作用的感觉水平,全面而较完整的感觉恢复常须数年之久。因此,皮片移植后1年内应注意保护、防止烧伤、冻伤和外伤。皮片越厚感觉恢复越早,其中痛、触觉恢复较早,冷热感觉较晚。皮片中所含的皮脂腺、汗腺及毛囊的数量因皮片厚度不同而异,皮片厚则包含的较多,反之则少。较厚的皮片成活后半年至1年内可出现一定的分泌汗液及皮脂的功能,并有毳毛生长。薄皮片成活后则很少出现或根本没有排汗、分泌皮脂和生长毳毛的现象。为防止皮片干裂应外涂油脂。若在幼儿期进行皮片移植,皮片成活后可以随年龄而增大。
皮瓣移植 若需修复的缺损较深,有肌腱、骨、软骨、关节、神经和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暴露,局部有瘢痕,受过放射线照射致使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供应差,或缺损的是一块丰厚的组织或某一器官时,皮片移植即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使用自身带有血管的皮肤组织(即皮瓣)进行修复。皮瓣是一块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皮肤组织,并且有部分皮肤未曾切断,依然与供皮区相连,血液通过这未切断的部分即蒂供应整块皮肤。若仅以一端相连则称单蒂皮瓣(图2)。有二端相连称双蒂皮瓣。
皮瓣几乎可取自全身各处,可按取材部位分为前额皮瓣、耳后皮瓣、胸三角皮瓣、前臂皮瓣、足背皮瓣等等;按取材与修复缺损部位的远近可分为局部(邻接)皮瓣及远位皮瓣;按形状可分为扁平皮瓣及管形皮瓣(简称皮管,由扁平皮瓣对合卷成管状);按皮瓣从取材部位到达修复部位的方式可分为推进皮瓣、旋转皮瓣和易位皮瓣(图3)。易位皮瓣的切口由中轴线及两端向相反方向伸出的两臂组成,呈"墬"字形。切开后剥离出两个三角形皮瓣,两皮瓣相向旋转互相易位后缝合,又形成与原切口的相反的墬字形。故又通常称为Z成形术。1970年代后,按血液循环类型将皮瓣分为二类: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任意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穿过肌层而垂直走行的肌皮动脉,也或来自直接皮肤动脉。任意将皮肤的三边切开成皮瓣后,未切断的蒂部中没有一条主要血管经蒂通向皮瓣远端,皮瓣的营养依赖真皮和真皮下血管网供血,血管细小,灌注压低,离蒂远的皮瓣组织因血液供应障碍,可呈现组织坏死,故此型皮瓣大小受限,蒂宽与皮瓣长度之比限于1:1。轴型皮瓣直接由皮下的知名动脉供血,血运充沛,血管流经的范围决定皮瓣的大小及长宽,在血管终端以远还可以附带一块一定大小的任意皮瓣(图4)。若将相连的蒂部血管周围的皮肤切开分离,仅以知名血管为蒂相连,则为岛状皮瓣(图5),不仅皮瓣长宽不受限制且移转方便。若知名血管走行于肌肉深部,皮瓣形成时将深部的肌肉和血管一并保留成为皮瓣的蒂,即为肌皮瓣(图6),以胸肩峰动脉的胸肌分支为蒂的轴形肌皮瓣可以修复头、面、口底和口咽部软组织缺损。若欲用轴型皮瓣修复远位的缺损,须将蒂部切断,蒂部的知名血管与缺损附近的正常相应的血管吻合,以恢复皮瓣的血液供应,此即为游离皮瓣。为增加皮肤的血供,扩大皮瓣的面积,皮瓣形成时可附连深层血运丰富的筋膜层,此即谓皮肤筋膜瓣,若带有骨骼,则称为皮肤筋膜骨瓣,这样可以适应缺损部的需要。各型皮瓣移位至缺损区2~3周后即与缺损部周缘和基底的组织完全愈合,皮瓣血供不仅由蒂部提供,还来自四周及基底,此时切断蒂部进行某些形态修复,不会影响皮瓣的存活。若需将皮瓣掀起大加修整和去薄等则在术后3~6月进行为妥。皮瓣在形成、转位、修复重建中,要防止血供障碍引起皮瓣远端部分,甚或大部分坏死。术前应仔细考虑各环节,如该类型皮瓣蒂部的血供能力,皮瓣移转的角度及距离(扭曲和张力可引起血管腔变狭血供障碍)和皮瓣修复后的效果,若为游离皮瓣则要考虑吻合血管的口径大小、部位等问题。皮瓣切开、形成和掀起、移转各步骤中要注意血供情况,皮瓣瘀血颜色转暗或变紫多系静脉回流不畅之故,经数分钟观察仍不好转就须中断手术。皮瓣移转固定于适当位置后,仍需严密观察、72小时或更久后才能稳定。对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则需密切注视血管畅通情况。
皮片移植 缺损较浅表,缺损的基底为有血液供应的软组织而无大血管、神经和骨、软骨、关节?约爸匾嗥魍饴妒保捎糜卫肫し粢浦玻雌て浦残薷慈彼稹S卫胍浦驳钠し簦雌て┦前ū砥ぁ⒉糠只蛉空嫫さ耐耆朐课环掷氲钠し糇橹话悴缓は轮咀橹?
①皮片的种类。皮片按来源可分为自体皮、同种异体皮和异种皮三类。自体皮可取自身体各个部位,常用部位为大腿、胸、腹、头皮发际内、上臂、后背等部位。同种异体皮多取自新娩出的死婴或死后不久的尸体。异种皮大多来源于幼猪。自体皮广泛使用,以消灭创面和皮肤缺损。新鲜的或经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皮及异种皮,常用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早期创面覆盖,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时刻。在异体或异种皮移植的同时,或在移植5~7天内皮片因免疫反应被排斥、坏死,溶解脱落之前,可在皮片剪开的网眼中嵌入自体皮小片,亦可将条状或块状的异体或异种皮与自体皮相间地同时移植于创面,争取在异体或异种皮未脱落、未出现创面之前自体皮即已成活,并已扩展相连成片覆盖创面。皮片按形状分,有常用的整张大皮片,有将薄皮片剪成约0.1cm的微粒皮片、0.3cm大小的点状皮片和稍大的邮票状皮片。移植时小皮片间相距约0.5cm,这种方法多用于烧伤创面和有轻度感染的肉芽创面,这样移植皮片易于成活并向四周扩展,可扩为原来面积的几倍或十几倍,以少量的皮片即可消灭较大的创面。有一种通过制网机或手工打洞形成有许多网眼的网状皮片,网状皮片的覆盖面积成倍扩大,多用于烧伤创面,亦用于缺少皮肤来源的烧伤病人的后期功能修复和整形。皮片按厚度不同(图1)可以分为最薄的表层皮片即刃厚皮片,包括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浅表的乳头层。容易成活,切取简便。取皮后的供皮区迅速自愈,以后可从供区再次取皮。表层皮片多用于烧伤创面。中厚皮片即断层皮片,较表层皮片厚,包含表皮和部分真皮。包含少部分真皮层的为薄中厚皮片,即薄断层皮片;包含大部分真皮层的为厚中厚皮片,即厚断层皮片。中厚皮片是整形修复中最常使用的。移植后易于成活,成活后在外观与质地方面均较表层皮片大为优越。取皮后供皮区不经特别处理即可自行愈合。包括表皮及真皮全层的皮片为全厚皮片,又称全层皮片,移植成活后外观和质地均较中厚皮片好,但其供皮区不能自行愈合,小的供区可以缝合,大的供区须再次植以表层或薄断层皮片以消灭创面,故全厚皮片的使用受到限制。包括表皮、真皮全层和其深面真皮下血管网及少许脂肪的皮片,称为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有学者认为用这种含血管网的皮片移植后更易成活,一反认为皮片越厚越不易成活的传统看法。中国自1980年开始报道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使用结果表明此种厚皮片成活率不够稳定,而且表面易出现水疱,愈合后呈花斑,这影响这种植皮法的推广使用。也有使用较此更厚的皮片即带有薄层皮下脂肪的皮片者,据报告,此种皮肤组织移植后可存活,且性状良好,效果如皮瓣。另有报告用带更多皮下脂肪(深达深筋膜,连同全层皮下脂肪,与皮瓣厚度相同)的厚皮片移植成功者,但未能得到认可。又有瘢痕上皮移植的报道,即将大面积烧伤后形成的瘢痕切除,切下平坦的瘢痕表面的上皮,回植到切除瘢痕后所形成的创面上,以解除瘢痕引起的痛痒症状和增生突起的外观,这也能补充正常皮肤来源的不足。
②取皮方法。有手工及机械两种。手工法又称徒手取皮法,即以刮须刀片或其他刃利而薄的刀切取大小及厚度不同的皮片。机械取皮法是借助专门的取皮器具,按标定的厚度数值切取厚薄不同的整张或小块皮片。取皮机械有滚轴式取皮机、鼓式取皮机、电动取皮机和气动取皮机。
③皮片移植后的早期成活过程和晚期变化。皮片自供皮区取下后即失去血液供应,但在一定时限内仍不失去活力。皮片移植到受片区创面后,即从创面渗出液中吸取营养。移植后数小时内,可见渗出的血清充满皮片的毛细血管和内皮间隙。皮片移植后12小时,已可见从受皮区基底长出的垂直伸向皮片的毛细血管;24小时后,受皮区血管芽已长入皮片内;但须至移植后48小时受皮区血管才与皮片内的血管接合,形成初步的血液循环。随后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大。移植后4~5天血管内出现活跃的血液流动,术后8天左右,皮片内已有充分稳定的血液供应,10天后,皮片与受皮区创面之间形成一层结缔组织,皮片愈着紧密牢固,同时皮片周缘与受皮区创缘也已互相愈合,至此,可谓皮片已完全成活。若进行的是缝合包扎植皮法,此时可打开包扎,拆去缝线。此后,成活的皮片还需保护勿受外伤。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后,早期可利用本身丰富的血管和真皮下血管网,增加与受皮区基底及周缘血管的吻合,但由于移植的皮肤组织较厚,需要的血液供应亦较多,故这种植皮要求较高,如受皮区创面须新鲜,血供好,皮片与创面要紧贴,应间断缝合及均匀加压包扎固定,首次打开敷料包扎和拆线时间应较晚,以14日左右为宜。瘢痕上皮回植到切除瘢痕的创面后,血液循环的建立较正常皮片略慢。皮片切下后,真皮的弹力纤维失去牵拉而缩短,故皮片收缩。皮片较厚则真皮组织也多,也即弹力纤维多,其收缩较薄皮片严重。全厚皮片取下后可以收缩40%以上。移植时将皮片缝合可将皮片牵拉展开,但也难使之恢复到原来的面积,故取皮面积要略大于植皮区。这称为皮片初期收缩。皮片成活后2~3周,皮片与受皮区创面间逐渐出现一层纤维结缔组织,此瘢痕层的形成,增生和挛缩过程,导致皮片后期收缩。3个月时为收缩高峰,6~12月后基本稳定,以后皮片可以渐渐舒展和柔软。皮片后期收缩的严重程度与某些因素有关:移植皮片厚则收缩轻;皮片成活良好,收缩亦轻;受皮区在肢体的伸侧和受皮区的基底坚实者收缩少;又与病人体质有关,有的病人瘢痕反应重,其皮片收缩严重,质地硬固。皮片成活后颜色逐渐加深,这随皮片皱缩的加剧而日益明显。皮片厚者颜色改变轻,供皮区与受皮片区在解剖部位上接近则皮片颜色改变亦小;皮肤白皙,皮片的颜色变化亦轻;皮片成活后,早期避免日光照射曝晒,也可以减少色素沉着。皮片成活后的收缩及颜色加深是皮片移植术的两大致命缺点,使植皮区在外观与功能两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机理仍不完全清楚,且无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皮片成活初期没有感觉,1~2月后皮片上散在片块状的区域内逐渐恢复对痛、触、温度觉的反应。以后,散在的小区逐渐扩大相互连接,一般需3个月或更久才逐步恢复到有保护作用的感觉水平,全面而较完整的感觉恢复常须数年之久。因此,皮片移植后1年内应注意保护、防止烧伤、冻伤和外伤。皮片越厚感觉恢复越早,其中痛、触觉恢复较早,冷热感觉较晚。皮片中所含的皮脂腺、汗腺及毛囊的数量因皮片厚度不同而异,皮片厚则包含的较多,反之则少。较厚的皮片成活后半年至1年内可出现一定的分泌汗液及皮脂的功能,并有毳毛生长。薄皮片成活后则很少出现或根本没有排汗、分泌皮脂和生长毳毛的现象。为防止皮片干裂应外涂油脂。若在幼儿期进行皮片移植,皮片成活后可以随年龄而增大。
皮瓣移植 若需修复的缺损较深,有肌腱、骨、软骨、关节、神经和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暴露,局部有瘢痕,受过放射线照射致使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供应差,或缺损的是一块丰厚的组织或某一器官时,皮片移植即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使用自身带有血管的皮肤组织(即皮瓣)进行修复。皮瓣是一块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皮肤组织,并且有部分皮肤未曾切断,依然与供皮区相连,血液通过这未切断的部分即蒂供应整块皮肤。若仅以一端相连则称单蒂皮瓣(图2)。有二端相连称双蒂皮瓣。
皮瓣几乎可取自全身各处,可按取材部位分为前额皮瓣、耳后皮瓣、胸三角皮瓣、前臂皮瓣、足背皮瓣等等;按取材与修复缺损部位的远近可分为局部(邻接)皮瓣及远位皮瓣;按形状可分为扁平皮瓣及管形皮瓣(简称皮管,由扁平皮瓣对合卷成管状);按皮瓣从取材部位到达修复部位的方式可分为推进皮瓣、旋转皮瓣和易位皮瓣(图3)。易位皮瓣的切口由中轴线及两端向相反方向伸出的两臂组成,呈"墬"字形。切开后剥离出两个三角形皮瓣,两皮瓣相向旋转互相易位后缝合,又形成与原切口的相反的墬字形。故又通常称为Z成形术。1970年代后,按血液循环类型将皮瓣分为二类: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任意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穿过肌层而垂直走行的肌皮动脉,也或来自直接皮肤动脉。任意将皮肤的三边切开成皮瓣后,未切断的蒂部中没有一条主要血管经蒂通向皮瓣远端,皮瓣的营养依赖真皮和真皮下血管网供血,血管细小,灌注压低,离蒂远的皮瓣组织因血液供应障碍,可呈现组织坏死,故此型皮瓣大小受限,蒂宽与皮瓣长度之比限于1:1。轴型皮瓣直接由皮下的知名动脉供血,血运充沛,血管流经的范围决定皮瓣的大小及长宽,在血管终端以远还可以附带一块一定大小的任意皮瓣(图4)。若将相连的蒂部血管周围的皮肤切开分离,仅以知名血管为蒂相连,则为岛状皮瓣(图5),不仅皮瓣长宽不受限制且移转方便。若知名血管走行于肌肉深部,皮瓣形成时将深部的肌肉和血管一并保留成为皮瓣的蒂,即为肌皮瓣(图6),以胸肩峰动脉的胸肌分支为蒂的轴形肌皮瓣可以修复头、面、口底和口咽部软组织缺损。若欲用轴型皮瓣修复远位的缺损,须将蒂部切断,蒂部的知名血管与缺损附近的正常相应的血管吻合,以恢复皮瓣的血液供应,此即为游离皮瓣。为增加皮肤的血供,扩大皮瓣的面积,皮瓣形成时可附连深层血运丰富的筋膜层,此即谓皮肤筋膜瓣,若带有骨骼,则称为皮肤筋膜骨瓣,这样可以适应缺损部的需要。各型皮瓣移位至缺损区2~3周后即与缺损部周缘和基底的组织完全愈合,皮瓣血供不仅由蒂部提供,还来自四周及基底,此时切断蒂部进行某些形态修复,不会影响皮瓣的存活。若需将皮瓣掀起大加修整和去薄等则在术后3~6月进行为妥。皮瓣在形成、转位、修复重建中,要防止血供障碍引起皮瓣远端部分,甚或大部分坏死。术前应仔细考虑各环节,如该类型皮瓣蒂部的血供能力,皮瓣移转的角度及距离(扭曲和张力可引起血管腔变狭血供障碍)和皮瓣修复后的效果,若为游离皮瓣则要考虑吻合血管的口径大小、部位等问题。皮瓣切开、形成和掀起、移转各步骤中要注意血供情况,皮瓣瘀血颜色转暗或变紫多系静脉回流不畅之故,经数分钟观察仍不好转就须中断手术。皮瓣移转固定于适当位置后,仍需严密观察、72小时或更久后才能稳定。对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则需密切注视血管畅通情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