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men literacy education
妇女扫盲教育
1.
Therefore,women literacy education in less populated regions not only can help illiterate women master life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but also benefit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in nationality areas and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further promote economic progress.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在了解到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一步对该民族妇女扫盲教育的目的、脱盲标准、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德昂族的实际,对现阶段妇女扫盲教育发展的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literacy education
扫盲教育
1.
The researches on literacy education have made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more than 30 years ago.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扫盲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研究概述、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性介绍。
2.
At present,most of literacy are living in countryside in our nation,on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iathesis of labor,literacy education can provide the consistent moti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扫盲教材在扫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扫盲教育取得的成效。
3.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literacy programmes is a basic link in the process ofimpvioving the quality of literacy education.
监测与评估是提高扫盲教育质量的基本环节。
3)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扫盲教育
1.
Based on field studies and related documents,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new words crea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used in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5) women education
妇女教育
1.
But research by the numbers about women education of Soviet Area was still blank.
以往学术界对苏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建、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而对苏区妇女问题以及妇女教育问题关注得比较少。
2.
Telling a legendary story, Alfred Tennyson’s Princess focuses on themes of women education, personality constituents in early Victorian Age and ideal mode of social progress.
丁尼生的"公主"描写的是传奇故事,但探讨的是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妇女教育、人格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的理想进步方式问题。
6) woman education
妇女教育
1.
He combines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with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dvocates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women, and forms his own idea of woman education.
孙中山极为关注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将妇女解放与民主革命事业结合起来 ,提倡男女平等 ,重视发展妇女教育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妇女教育教育思想。
补充资料:扫盲教育
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运用文字交流思想或进行必要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文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1949年全国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扫盲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2年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不识字或识字数在 500字以下者为文盲,识 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其他劳动人民识1500常用字,阅读、写作能力分别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对工人的识字标准仍要求为 2000字左右; 对农民的扫盲标准规定为大约识1500字,能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帐,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简单的珠算。197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重申了上述规定的扫盲标准。
在中国,关于扫盲对象和任务,1957年3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提出:着重扫除40岁以下工农群众中的青、壮年文盲。一般要求扫除工人文盲中的85%左右;扫除农民、市民、手工业合作社社员文盲的80%左右;干部中的文盲,除少数特殊情况而外,都应列入扫盲对象。1958年 1月14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和扫盲年龄计算年限两问题的解释》的文件,对基本扫盲的比例和年龄计算问题作了解释:凡厂矿职工年龄在14~40岁的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5%,在农民、城市居民和手工业合作社社员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0%时,就是基本扫除了文盲。1978 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规定,要求把12~45岁的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基本扫除(即其非文盲人数达到85%以上)。
在中国,扫除文盲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工矿企业、城市街道、农村基层组织、工会、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全日制学校广大师生等参加扫盲工作。做法是:校舍设备和办学经费依靠办学单位和群众解决;学习时间由生产组织统一安排;解决教师问题的原则是"以民教民,能者为师",动员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教学辅导工作依靠全日制学校的力量来做;识字教材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编写;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学组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集中的班级教学,有分散的小组学习,还有"小先生"包教形式等。各种学习组织大都是业余学习,在农村一般是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针对干部坚持业余学习困难较多的特点,许多地点采取短期集中脱产扫盲的方式,收效较好。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下,有的地方对扫盲也实行了责任制,办学、教学和学习者职责明确,完成任务有奖。为保证扫盲质量,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制订了扫盲检查验收制度和办法,对已经基本扫除文盲的单位,逐级进行检查验收。凡经验收符合规定要求的个人、单位, 分别发给证书。1949~1982 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4350 万人。
中国的扫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任务仍很艰巨。在扫盲的同时,防止新文盲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务院在1978年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中指出,不仅要扫除现有的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同时要抓好普及小学教育,以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并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已经脱盲的学员继续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提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农村小学把没有读过或没有读完小学的15岁以下少年儿童吸收到学校中来,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较快地学完小学主要课程,防止新文盲产生,以便于最终完成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1949年全国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扫盲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2年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不识字或识字数在 500字以下者为文盲,识 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其他劳动人民识1500常用字,阅读、写作能力分别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对工人的识字标准仍要求为 2000字左右; 对农民的扫盲标准规定为大约识1500字,能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记简单的帐,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简单的珠算。197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重申了上述规定的扫盲标准。
在中国,关于扫盲对象和任务,1957年3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提出:着重扫除40岁以下工农群众中的青、壮年文盲。一般要求扫除工人文盲中的85%左右;扫除农民、市民、手工业合作社社员文盲的80%左右;干部中的文盲,除少数特殊情况而外,都应列入扫盲对象。1958年 1月14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和扫盲年龄计算年限两问题的解释》的文件,对基本扫盲的比例和年龄计算问题作了解释:凡厂矿职工年龄在14~40岁的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5%,在农民、城市居民和手工业合作社社员青、壮年中,经过扫盲工作非文盲达到其总人数的80%时,就是基本扫除了文盲。1978 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规定,要求把12~45岁的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基本扫除(即其非文盲人数达到85%以上)。
在中国,扫除文盲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工矿企业、城市街道、农村基层组织、工会、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全日制学校广大师生等参加扫盲工作。做法是:校舍设备和办学经费依靠办学单位和群众解决;学习时间由生产组织统一安排;解决教师问题的原则是"以民教民,能者为师",动员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教学辅导工作依靠全日制学校的力量来做;识字教材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编写;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学组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有集中的班级教学,有分散的小组学习,还有"小先生"包教形式等。各种学习组织大都是业余学习,在农村一般是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针对干部坚持业余学习困难较多的特点,许多地点采取短期集中脱产扫盲的方式,收效较好。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下,有的地方对扫盲也实行了责任制,办学、教学和学习者职责明确,完成任务有奖。为保证扫盲质量,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制订了扫盲检查验收制度和办法,对已经基本扫除文盲的单位,逐级进行检查验收。凡经验收符合规定要求的个人、单位, 分别发给证书。1949~1982 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4350 万人。
中国的扫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任务仍很艰巨。在扫盲的同时,防止新文盲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务院在1978年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中指出,不仅要扫除现有的少、青、壮年中的文盲,同时要抓好普及小学教育,以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并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已经脱盲的学员继续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提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农村小学把没有读过或没有读完小学的15岁以下少年儿童吸收到学校中来,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较快地学完小学主要课程,防止新文盲产生,以便于最终完成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