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国外发展经验
2) oversea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国外应用发展经验
3)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verseas
海外发展经验
5) Development experience
发展经验
1.
Foreign industry high-e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research
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
补充资料:报纸应用技术发展史
报纸应用技术是指传递新闻、制作报纸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古代报纸是用纸、笔、墨手工抄写和雕版印刷。17世纪初叶以后,普遍使用活版印刷。18世纪中叶发展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等多种印制方法,以及相应的印版制作技术、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照相排版、高速彩色轮转印刷、自动分发、计算机缩微资料检索,并与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导纤维通信、办公室自动化等技术相结合,逐步形成报纸计算机综合网络系统。现代报纸应用技术是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应用技术,是以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为发展的基础。报纸大规模、高速度乃至跨越国界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整个报纸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印刷技术的发展。
历史沿革 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的"开元杂报"。唐僖宗光启三年 (887)的官报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开始应用于书籍印刷。史料说明,宋代的报纸已经使用雕版印刷。明崇祯十一年(1638)开始使用活字印刷邸报。邸报到清代称《京报》,开始形成固定的报名。虽由民间经营,却有一定的合法地位。它有专门叫"京报房"的经营机构,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身,是今天报社的雏形。中国古代报纸创始于唐,发展于宋,衰滞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清。清代的《京报》处于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的地位(见中国古代报纸)。
西方最早的手抄报纸始于公元前59年的罗马,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属于政府公报性质,刊登一些类似现在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德国人J.谷登堡于1450年制作了金属的活字,并用它排版,在木质印刷机上印书刊,这比毕昇的发明又进了一步。从手工抄写到铅活字印刷,大约经历了800余年。15世纪末叶,德国有了不定期的印刷新闻。以后,美洲的发现,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都促进了印刷新闻的发展。
早期的印刷新闻,是把单独的新闻印刷在一张纸上或印成一本小册子发行,如1493年西班牙发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记》。当时印刷新闻最多的是德国。手抄新闻只售给少量的预定者,印刷新闻则可以公开在街上出售和张贴。16、17世纪不定期的印刷新闻已在欧洲各国普遍发行。1622年美国开始有周刊,50年后开始有"每日新闻"发行。活字印刷由平压式发展到浇铸铅版轮转印刷,大约用了 400多年。为了满足报纸印刷高速度、多篇幅的需要,先后解决了动力、制作纸型、铸圆形铅版、照相制版、折叠计数装置以及油墨输送、吸墨性好的卷筒纸制造等一系列技术课题。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通信、印刷条件的改善,为提高报纸应用技术创造了条件。1814年英国《泰晤士报》开始使用以蒸气为动力的印刷机,每小时印数为1100份。1855年瑞士达拉甘那兄弟发明了印报使用的纸型,可以将铅版浇铸成半圆形,为使用轮转印报机创造了条件。1867年美国 W布洛克研制的双面轮转印刷机问世,报纸印数从每小时2000份提高到 15000份,使报纸的扩大发行、提早出版有了可能。1832~1839年电报和照相术相继发明,1876年电话机投入使用,1895年出现无线电报,1904年德国人 A科恩发明电报图片传真机,20世纪30年代电传打字机问世,这些都为大规模的文字、图像传递提供了方便。1886年美国O.默根塔勒发明成行铸排机。1892年美国制成自动铸排机。1914年胶印轮转机试制成功。1921年德国生产出第 1台卷筒纸双面胶印机。1944年美国推出了具有实用性能的照相排字机,为照相排字的报纸出版准备了条件。1950年美国推出第 1台电子分色机。同年美国发明的PS版(预制感光版)的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平版印报的制版技术工艺。1954年德国又推出电子雕版机和整版报纸传真系统。至此,报纸的高速多色胶印系统已经形成系列,预示着报纸排印中的"热排"将被"冷排"所取代。1963年美国的一家报社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排广告版,并处理计价、开单据等业务。1972年《日本经济新闻》使用计算机照相排字,全部取代铅排作业。以后,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又把激光技术用于报纸整页拼版、图像编辑处理和电子分色。微波传真,一整版扫描要 4分钟,而利用激光技术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提高了时效,图片也更加清晰逼真。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建立了电子计算机高级编辑系统,从新闻文字及图像输入、整版编辑、拼版全部联机联网作业,发行也采用计算机自动分发系统。1982年创刊的《今日美国》,在编辑部完成版面编排后,就利用通信卫星把报纸版面传送到美国的各地代印点。该报采用最新技术,以彩版套色,五彩缤纷的版面使读者感到面目一新。新闻资料缩微检索系统也发展迅速,有的开始出版缩微报纸,日本广播协会还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报纸印刷技术的现代化,大体用了 100多年的时间。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从各个渠道向报纸编辑、出版、发行领域渗透,迅速改变报纸行业的技术结构。
早期中国报纸的应用技术 清嘉庆十二年(1807)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到澳门雇人秘密制版 ,受到清政府的禁止。以后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于嘉庆二十年(1815)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 1份用中文出版的报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澳门开办的花华圣经书院增加了铅字种类,印刷中文书刊,次年又迁至宁波。清咸丰八年(1858),在宁波开设的美华书馆,用汉字木活字复制出铅活字,又电镀汉文铜字模,并制成以常用字 8盘、备用字16盘(俗称上8盘、中8盘、下8盘的24盘)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最初用于排宗教宣传品,后逐渐用于报刊排字,这一字架模式一直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英国人在上海创办英文 《北华捷报》(后为《字林西报》附出周刊 )。同治元年(1862)英国商人创办《上海新报》,隔日一刊,用手摇铅印机印刷,每期印刷数百份。早期的中文报刊还有伍廷芳主编的《中外新报》,艾小梅办的《昭文日报》,王韬办的《循环日报》等。这些报刊相继出版,都采用铅活字印刷。同治十年(1871)上海《申报》出版,每小时印报数百份,后来采用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的新型印刷机,每小时出报2000份。1925年《上海时报》购进了德国彩色轮转印刷机,可印刷多篇幅的套色报纸。中国最早的儿童报刊是同治十三年(1874)创刊的《小孩月报》,它的插图是雕刻制版。
中国报纸采用电报通信最早为清光绪七年( 1881 ),当时从天津至上海全长1440余公里的线路已经架成,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传递新闻报道,于是报纸上先后出现"本报电讯"、"本报专电"。以前记者从外地发回新闻稿件,一般交邮局寄递或托轮船公司的定期航班转递,从北京到上海要七八天时间,一件稿子往往要经过10多天才能见报。1882年 1月16日,《申报》登出重要新闻:"光绪皇帝处分云南候补道张承颐",就是从北京送到天津,再拍发到上海的。这条消息是中国报纸上的第 1条电讯,一时震动南北,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近代报纸最初的面貌、刊期也不尽相同,有旬刊、周刊、五日刊、隔日刊、日刊等。最初都是书本式,即便大张报纸发行,也要分页折叠,便于装订,直到清末民初才废弃书本式。报纸版面文字多竖栏直排,一般从右向左排列。清嘉庆、道光年间,多用木版印刷。咸丰、同治年间,多用木活字印刷,但是印刷设备简陋,每小时仅出报200~500份。光绪、宣统年间,石印与平台铅印机从国外输入较多,每日可出版数千大张。由于销路增加,后又改用轮转机,每天至少可出报万份。此后,大多数报纸的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铅活字直接印刷或打纸型浇版平台印刷阶段。中国报纸使用的纸张,在日报兴起之初,香港出版的用进口纸,上海出版的用中国自产的赛连纸。后由于外国纸输入越来越多,又便于两面印刷且价格便宜,就逐渐用外国纸来印刷报纸。
1931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出版《红色中华》报, 4开铅印,使用的印刷设备和器材是从上海等地采购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等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出版了多种报纸,并建立了印刷厂,使用的技术手段是从油印、石印、活字排版直到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
中国报纸应用技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及各省、市、县陆续办起了共产党和政府的机关报。1952~1957年的第 1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日报》开始新字模的设计和研制。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纸改竖排为横排,使报纸版面面目一新。造纸工业的发展,使新闻纸逐步达到能够自给。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高速轮转铅印机及其系列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并有部分出口。60年代报纸制版普遍推广了无粉腐蚀新工艺。第 6个五年计划执行以来,为满足全国报纸事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工作的机构。国产华光激光计算机照排系统的开发研制通过鉴定。国产小型黑白胶印轮转机大批量生产并有少量出口。国产彩色印报轮转机制造成功,开始成批生产。PS版生产线投入生产。全国有2/3以上的省报安装了各种型号的彩色胶印轮转机,初步形成了胶印报纸和彩印报纸的生产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经济日报》等一些报纸甩掉铅作业,实现照排胶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利用国际通信卫星向香港、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地代印点输送报纸版面。1986年新华通讯社全部建成省级报社微机通信网,提高了中文广播发稿的时效和质量。报纸印刷采用感光树脂版的技术逐步推广使用,这促使中国报纸印刷手段多样化,并有助于在印刷工序先行取消铅作业,减少污染,较快地提高技术改造的实效。
香港、澳门地区出版的报纸多数采用铅活字排版,然后翻版胶印。少数几家报社引进了照排设备。大多数报纸每天都有彩色新闻版。香港报纸是多篇幅印刷,每天3~7大张不等。有的报纸一天出上午版、下午版。版内文字为直排,繁体字。从技术、时效、质量、经济效益和千人拥有报纸的份数来说,可列东亚前茅。台湾有31家报纸, 3个报业集团,普遍采用电子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等技术,每天出多篇幅的报纸。
参考书目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北京,1955。
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5。
历史沿革 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的"开元杂报"。唐僖宗光启三年 (887)的官报存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开始应用于书籍印刷。史料说明,宋代的报纸已经使用雕版印刷。明崇祯十一年(1638)开始使用活字印刷邸报。邸报到清代称《京报》,开始形成固定的报名。虽由民间经营,却有一定的合法地位。它有专门叫"京报房"的经营机构,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身,是今天报社的雏形。中国古代报纸创始于唐,发展于宋,衰滞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清。清代的《京报》处于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的地位(见中国古代报纸)。
西方最早的手抄报纸始于公元前59年的罗马,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属于政府公报性质,刊登一些类似现在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德国人J.谷登堡于1450年制作了金属的活字,并用它排版,在木质印刷机上印书刊,这比毕昇的发明又进了一步。从手工抄写到铅活字印刷,大约经历了800余年。15世纪末叶,德国有了不定期的印刷新闻。以后,美洲的发现,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都促进了印刷新闻的发展。
早期的印刷新闻,是把单独的新闻印刷在一张纸上或印成一本小册子发行,如1493年西班牙发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记》。当时印刷新闻最多的是德国。手抄新闻只售给少量的预定者,印刷新闻则可以公开在街上出售和张贴。16、17世纪不定期的印刷新闻已在欧洲各国普遍发行。1622年美国开始有周刊,50年后开始有"每日新闻"发行。活字印刷由平压式发展到浇铸铅版轮转印刷,大约用了 400多年。为了满足报纸印刷高速度、多篇幅的需要,先后解决了动力、制作纸型、铸圆形铅版、照相制版、折叠计数装置以及油墨输送、吸墨性好的卷筒纸制造等一系列技术课题。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通信、印刷条件的改善,为提高报纸应用技术创造了条件。1814年英国《泰晤士报》开始使用以蒸气为动力的印刷机,每小时印数为1100份。1855年瑞士达拉甘那兄弟发明了印报使用的纸型,可以将铅版浇铸成半圆形,为使用轮转印报机创造了条件。1867年美国 W布洛克研制的双面轮转印刷机问世,报纸印数从每小时2000份提高到 15000份,使报纸的扩大发行、提早出版有了可能。1832~1839年电报和照相术相继发明,1876年电话机投入使用,1895年出现无线电报,1904年德国人 A科恩发明电报图片传真机,20世纪30年代电传打字机问世,这些都为大规模的文字、图像传递提供了方便。1886年美国O.默根塔勒发明成行铸排机。1892年美国制成自动铸排机。1914年胶印轮转机试制成功。1921年德国生产出第 1台卷筒纸双面胶印机。1944年美国推出了具有实用性能的照相排字机,为照相排字的报纸出版准备了条件。1950年美国推出第 1台电子分色机。同年美国发明的PS版(预制感光版)的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平版印报的制版技术工艺。1954年德国又推出电子雕版机和整版报纸传真系统。至此,报纸的高速多色胶印系统已经形成系列,预示着报纸排印中的"热排"将被"冷排"所取代。1963年美国的一家报社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排广告版,并处理计价、开单据等业务。1972年《日本经济新闻》使用计算机照相排字,全部取代铅排作业。以后,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又把激光技术用于报纸整页拼版、图像编辑处理和电子分色。微波传真,一整版扫描要 4分钟,而利用激光技术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提高了时效,图片也更加清晰逼真。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建立了电子计算机高级编辑系统,从新闻文字及图像输入、整版编辑、拼版全部联机联网作业,发行也采用计算机自动分发系统。1982年创刊的《今日美国》,在编辑部完成版面编排后,就利用通信卫星把报纸版面传送到美国的各地代印点。该报采用最新技术,以彩版套色,五彩缤纷的版面使读者感到面目一新。新闻资料缩微检索系统也发展迅速,有的开始出版缩微报纸,日本广播协会还建成了计算机网络。报纸印刷技术的现代化,大体用了 100多年的时间。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从各个渠道向报纸编辑、出版、发行领域渗透,迅速改变报纸行业的技术结构。
早期中国报纸的应用技术 清嘉庆十二年(1807)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到澳门雇人秘密制版 ,受到清政府的禁止。以后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于嘉庆二十年(1815)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 1份用中文出版的报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澳门开办的花华圣经书院增加了铅字种类,印刷中文书刊,次年又迁至宁波。清咸丰八年(1858),在宁波开设的美华书馆,用汉字木活字复制出铅活字,又电镀汉文铜字模,并制成以常用字 8盘、备用字16盘(俗称上8盘、中8盘、下8盘的24盘)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最初用于排宗教宣传品,后逐渐用于报刊排字,这一字架模式一直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英国人在上海创办英文 《北华捷报》(后为《字林西报》附出周刊 )。同治元年(1862)英国商人创办《上海新报》,隔日一刊,用手摇铅印机印刷,每期印刷数百份。早期的中文报刊还有伍廷芳主编的《中外新报》,艾小梅办的《昭文日报》,王韬办的《循环日报》等。这些报刊相继出版,都采用铅活字印刷。同治十年(1871)上海《申报》出版,每小时印报数百份,后来采用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的新型印刷机,每小时出报2000份。1925年《上海时报》购进了德国彩色轮转印刷机,可印刷多篇幅的套色报纸。中国最早的儿童报刊是同治十三年(1874)创刊的《小孩月报》,它的插图是雕刻制版。
中国报纸采用电报通信最早为清光绪七年( 1881 ),当时从天津至上海全长1440余公里的线路已经架成,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传递新闻报道,于是报纸上先后出现"本报电讯"、"本报专电"。以前记者从外地发回新闻稿件,一般交邮局寄递或托轮船公司的定期航班转递,从北京到上海要七八天时间,一件稿子往往要经过10多天才能见报。1882年 1月16日,《申报》登出重要新闻:"光绪皇帝处分云南候补道张承颐",就是从北京送到天津,再拍发到上海的。这条消息是中国报纸上的第 1条电讯,一时震动南北,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近代报纸最初的面貌、刊期也不尽相同,有旬刊、周刊、五日刊、隔日刊、日刊等。最初都是书本式,即便大张报纸发行,也要分页折叠,便于装订,直到清末民初才废弃书本式。报纸版面文字多竖栏直排,一般从右向左排列。清嘉庆、道光年间,多用木版印刷。咸丰、同治年间,多用木活字印刷,但是印刷设备简陋,每小时仅出报200~500份。光绪、宣统年间,石印与平台铅印机从国外输入较多,每日可出版数千大张。由于销路增加,后又改用轮转机,每天至少可出报万份。此后,大多数报纸的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铅活字直接印刷或打纸型浇版平台印刷阶段。中国报纸使用的纸张,在日报兴起之初,香港出版的用进口纸,上海出版的用中国自产的赛连纸。后由于外国纸输入越来越多,又便于两面印刷且价格便宜,就逐渐用外国纸来印刷报纸。
1931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出版《红色中华》报, 4开铅印,使用的印刷设备和器材是从上海等地采购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等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出版了多种报纸,并建立了印刷厂,使用的技术手段是从油印、石印、活字排版直到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
中国报纸应用技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及各省、市、县陆续办起了共产党和政府的机关报。1952~1957年的第 1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日报》开始新字模的设计和研制。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纸改竖排为横排,使报纸版面面目一新。造纸工业的发展,使新闻纸逐步达到能够自给。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高速轮转铅印机及其系列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并有部分出口。60年代报纸制版普遍推广了无粉腐蚀新工艺。第 6个五年计划执行以来,为满足全国报纸事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工作的机构。国产华光激光计算机照排系统的开发研制通过鉴定。国产小型黑白胶印轮转机大批量生产并有少量出口。国产彩色印报轮转机制造成功,开始成批生产。PS版生产线投入生产。全国有2/3以上的省报安装了各种型号的彩色胶印轮转机,初步形成了胶印报纸和彩印报纸的生产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经济日报》等一些报纸甩掉铅作业,实现照排胶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利用国际通信卫星向香港、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地代印点输送报纸版面。1986年新华通讯社全部建成省级报社微机通信网,提高了中文广播发稿的时效和质量。报纸印刷采用感光树脂版的技术逐步推广使用,这促使中国报纸印刷手段多样化,并有助于在印刷工序先行取消铅作业,减少污染,较快地提高技术改造的实效。
香港、澳门地区出版的报纸多数采用铅活字排版,然后翻版胶印。少数几家报社引进了照排设备。大多数报纸每天都有彩色新闻版。香港报纸是多篇幅印刷,每天3~7大张不等。有的报纸一天出上午版、下午版。版内文字为直排,繁体字。从技术、时效、质量、经济效益和千人拥有报纸的份数来说,可列东亚前茅。台湾有31家报纸, 3个报业集团,普遍采用电子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等技术,每天出多篇幅的报纸。
参考书目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北京,1955。
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