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Institute of Philology and History
语史所
1.
The Institute of Philology and History of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is an earlier and more typical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academic.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以下称语史所)是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较早且较典型的学术机构,本文对其的个案研究,旨在以该所的运作理念和史学实践为考察视角,由个人扩大到群体,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对研究所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作出比较切近历史原貌的述评。
2) TIHP
史语所
1.
TIHP)were famous for impersonality and objectivism in their study.
史语所学者多接受了现代史学方法的训练,名家辈出,尤以重史料、考据而自成一派。
2.
TIHP) were famous for impersonality and objectivism in their study.
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作为现代学术的一个重镇,其学者向以“史料学派”而著称。
3.
TIHP) has made great innovations on such issues as research patterns, methods, and theories, etc.
文章共分三部分 ,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史语所学者治史中的共性 ;其次通过对《史语所集刊》的解读 ,从微观上剖析、归纳出其史料观 ;最后评述史语所在求实、创新的观念支配下所取得的史学成就。
3) scholars of TIHP
史语所学者
1.
During the longterm antiJapanese war,how did the scholars of TIHP react to the situation?So they developed the antiJapanese historiography.
史语所学者多接受了现代史学方法的训练,名家辈出,尤以重史料、考据而自成一派。
4) Academia Sinica bulletin of TIHP
《史语所集刊》
1.
Focusing on the Academia Sinica bulletin of TIHP(1931 -1945),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im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IHP and its anti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the framework and function.
本文即以《史语所集刊》(1931~1945)为线索,借以探讨史语所与抗战史学的关系、结构及功能。
2.
Second, I try to analyze the ideas on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a study of Academia Sinica bulletin of TIHP.
文章共分三部分 ,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史语所学者治史中的共性 ;其次通过对《史语所集刊》的解读 ,从微观上剖析、归纳出其史料观 ;最后评述史语所在求实、创新的观念支配下所取得的史学成就。
5) the Historiography and 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search Academic
历史语言研究所
1.
the Historiography and Linguistics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search Academic and The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Historical Department are two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pos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development.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是现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两个极重要的学术阵地。
6) the archeology group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anguage
史语所考古组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要研究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1950年 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初属中国科学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现名。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是近代史研究所创建者、第一任所长。1978年后,刘大年任所长,黎澍、李新等任副所长。1982年余绳武任所长,李宗一等任副所长。1988年王庆成任所长,张海鹏、张友坤等任副所长。
该所初建时人数不多, 60年代发展到一百五十人。 "文化大革命"中工作被迫停顿。1978年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员扩充至两百余人。现有专业人员一百五十五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七十多人。50年代,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通史》进行。1978年前,所内基本研究单位为研究组,设置多次变更。1978年后,改组为研究室,至1988年,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现代史、中国通史、国外史学动态等研究室及《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藏书五十万册,以收藏近代报刊及档案资料最具特色。
近代史研究所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同时鼓励学者根据个人专长选题进行研究。大型研究项目采取分工合作的集体写书方式。重点研究项目有: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中苏国家关系史、1937~1949年的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通史等,主持编纂的大型资料书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刊》、《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以上项目中,《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稿》、《中华民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已有部分或大部分成果出版。个人著作及编、译的书籍甚多,不备列。
该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近代史研究》双月刊。此外,还定期连续出版《近代史资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史学界较有影响的专门学术刊物之一。《近代史资料》创刊于1954年,至1988年已出版七十期,刊载了大量珍贵史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80年,至1988年已出版十二辑,以翻译介绍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为主。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是近代史研究所创建者、第一任所长。1978年后,刘大年任所长,黎澍、李新等任副所长。1982年余绳武任所长,李宗一等任副所长。1988年王庆成任所长,张海鹏、张友坤等任副所长。
该所初建时人数不多, 60年代发展到一百五十人。 "文化大革命"中工作被迫停顿。1978年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员扩充至两百余人。现有专业人员一百五十五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七十多人。50年代,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通史》进行。1978年前,所内基本研究单位为研究组,设置多次变更。1978年后,改组为研究室,至1988年,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现代史、中国通史、国外史学动态等研究室及《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藏书五十万册,以收藏近代报刊及档案资料最具特色。
近代史研究所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同时鼓励学者根据个人专长选题进行研究。大型研究项目采取分工合作的集体写书方式。重点研究项目有: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中苏国家关系史、1937~1949年的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通史等,主持编纂的大型资料书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刊》、《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以上项目中,《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稿》、《中华民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已有部分或大部分成果出版。个人著作及编、译的书籍甚多,不备列。
该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近代史研究》双月刊。此外,还定期连续出版《近代史资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史学界较有影响的专门学术刊物之一。《近代史资料》创刊于1954年,至1988年已出版七十期,刊载了大量珍贵史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80年,至1988年已出版十二辑,以翻译介绍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为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