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败酱草黄酮
1)  the flavonoids from Patrinia Villosa Juss(PJF)
败酱草黄酮
2)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败酱草
1.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Coptis chinensis Franch,Prunus mume Sieb,Lonicera japonica Thunb,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on bacteria producing AmpC β-lactamases;
黄芩、黄连、乌梅、金银花、败酱草对产AmpC β-内酰胺酶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3)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黄花败酱
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黄花败酱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2.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黄花败酱的化学成分研究
4)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黄花败酱
1.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flavonoid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黄花败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2.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黄花败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  Patrinia villosa Juss
白花败酱草
1.
Isalation and Separation Isoorientin and Isovitexin from Patrinia Villosa Juss by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白花败酱草中异牡荆苷和异荭草苷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和制备
2.
A semi-preparative reversed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LC) was used to isol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chloroform extract of Patrinia villosa Juss.
用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对白花败酱草氯仿萃取物进行了分离制备。
3.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Patrinia villosa Juss were isolated with steam distillation, and identified by capillary GC/MS method.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败酱草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白花败酱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6)  patrinia villosa
苦菜(败酱草)
补充资料:败酱
【通用名称】
败酱
【其他名称】
败酱 (《本经》)
【异名】
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植物名实图考》),苦猪菜(《江西中药》),苦斋公(《四川中药志》),豆豉草、豆渣草(《重庆草药》),白苦爹、苦苴(《闽东本草》)。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
①白花败酱,又名:胭脂麻。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横卧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气,如腐败的酱味。茎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叶对生;叶片卵形,长3~10厘米,宽1.5~5厘米,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两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锐,基部窄狭;下部叶有翼柄,上部叶近于无柄。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花丛;花冠5裂,白色,筒部短,无距;雄蕊4;子房下位,3室,柱头头状。果实倒卵形,长约2毫米,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圆翼,长宽各约5毫米。花期9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黄花败酱,又名:黄花龙牙、野黄花、野芹、山白菜、黄花草、鸡肠子草。 多年生草本。形与上种相似,惟根生叶卵状披针形,有长柄;茎生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羽状全裂,上方的叶片较大,裂片5~11,披针形,先端渐尖、锐尖,边缘具不整齐的大锯齿,两面无毛或被白色刚毛。花黄色。果椭圆形,长2.5~3.5毫米,宽1.7~2.2毫米,不具翼状苞。花期7~9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花枝(黄屈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
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药材】
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拆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 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参见"苣荬菜"和"菥蓂"条。
【化学成分】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莫罗忍冬甙、番木鳖甙、白花败酱甙等。 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种皂甙中已知结构的有败酱皂甙C、D、C1、D1,黄花败酱皂甙A、B、C、D、E、F、G。根中尚含挥发油8%、生物碱。鞣质、淀粉。
【性味】
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咸,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辛苦,微寒。" ④《纲目》:"微苦带甘。"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 ②《纲目》:"手足阳明、厥阴。"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①《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②《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③《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 ④《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癥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下痢。"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宜忌】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选方】
①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②治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 ③治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八分,芎藭、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广济方》) ④治产后腹痛如锥刺者: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⑤治赤眼、障痛并胬肉攀睛:败酱一握,荆芥、草决明、木贼草各二钱,白蒺藜一钱五分。水煎服。(《硕虎斋省医语》) ⑥治痈疽肿毒,无论已溃未溃:鲜败酱草四两,地瓜酒四两。开水适量冲炖服。将渣捣烂,冬蜜调敷患处。 ⑦治吐血:败酱草煎汤服。 ⑧治赤白痢疾:鲜败酱草二两,冰糖五钱。开水炖服。 ⑨治蛇咬:败酱草半斤,煎汤顿服。另用鲜败酱草杵细外敷。(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临床应用】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黄花败酱鲜叶适量,加生石膏0.5~1两共捣烂,再用1个鸭蛋清调匀,敷于肿痛处,24小时后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并发症者加服20~50%黄花败酱草煎剂,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当茶饮。治疗200余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药后24小时内症状消失,重症(包括有睾丸炎合并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药后一般症状也能消失。此外,本品对疖、痈、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名家论述】
①《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②《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本经》、《别录》、《药性论》、《日华子》诸书所载,无一非实热瘀滞之症。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而濒湖所引《别录》,竟作产后疾痛;《大明本草》又以产后诸病浑言之,则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别者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