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粘虫肌细胞
1)  Muscle cells of the adult armyworm
粘虫肌细胞
2)  cardiomyocyte
心肌细胞
1.
Protective effects of Atenolol on over-oxidation injury of neonatal SD rat cardiomyocytes;
阿替洛尔对过氧化氢损伤乳鼠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2.
Inhibitory effect of sinomenine on H_2O_2-induced apoptosis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青藤碱抑制H_2O_2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
3.
Role of Peroxynitrite in Mechanical Trauma-derived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过氧亚硝基在机械性创伤致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  cardiomyocytes
心肌细胞
1.
The Study of AngiotensinⅡInducing Apoptosis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心肌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
2.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ioscin on Cultured Cardiomyocytesin Anoxia/Reoxygenation Injury;
薯蓣皂苷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3.
Effect of neuropeptide Y on calcium in plasma and Ca~(2+) transient of cardiomyocytes in rats;
神经肽Y对大鼠心肌细胞胞浆钙及钙瞬变的影响
4)  myoblasts
成肌细胞
1.
Labeling of myoblasts with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成肌细胞方法研究
2.
Conversion of adult human myoblasts into neural precursor cells in vitro;
体外诱导成人成肌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
3.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at cardiac fibroblasts into myoblasts induced by MyoD gene in vitro;
MyoD基因诱导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5)  Cardiac myocyte
心肌细胞
1.
Effect of midazolam on cardiac myocyte apoptosis induced by hypoxia/reoxygenation in rats;
咪达唑仑对缺氧复氧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
Role of protein kinase C in adenosine A1 receptor regulating opening of mitoc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in hypoxic cardiac myocytes;
蛋白激酶C在腺苷A1受体调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中的表达和作用
3.
Method for culturing neonatal rat cardiac myocytes and observation of its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及电生理特性观察
6)  Myoblast [英]['maiə,blɑ:st]  [美]['maɪo,blæst]
成肌细胞
1.
Human Calcitonin Gene Expression and Detection in Rat Myoblasts;
人降钙素基因在大鼠成肌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2.
Experimental study of rat myoblast cultured with an in vitro modified method;
改良法体外培养大鼠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3.
Study of acreage, perimeter of myoblast changes induced by cyclic strain;
周期性牵张应力下成肌细胞面积、周长的变化研究
补充资料:粘虫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又名虸蚄、剃枝虫、行军虫、东方粘虫、夜盗虫、五色虫等。禾本科作物和牧草的大害虫。中国除西藏、新疆自治区未见报道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此外,还分布于亚洲各国和澳大利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中就已有粘虫为害的记载。清代蒲松龄的《农蚕经》和陈崇砥的《治蝗书》等著作中均有有关粘虫大发生的环境条件、防治的关键时期和方法等的详细描述。但大面积的防治则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有组织地进行,并取得能防治及时、基本控制为害的效果。
  
  特征和食性 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36~45毫米,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前翅中部有2个不规则的淡黄色圆斑和1个小白点;顶角有向后缘方向斜伸的黑色斑纹。雌蛾翅缰3根较尖细,雄蛾1根较粗壮。卵约0.5毫米,半球形,孵化前呈铅黑色。幼虫共有6龄,老熟幼虫体长约38毫米。体色多变。蛹长约20毫米,红褐色,近羽化时变黑。食性杂,以幼虫取食,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粟、玉米、高粱、黍稷等粮食作食及禾本科牧草。大发生时也取食棉花、豆类、白菜、甜菜等作物。 4龄以上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全部吃光。饥饿时群集迁移,所遇植物多被掠食一空。
  
  生活史和习性
  无滞育,条件适合时可终年繁殖。全年发生世代数及发生时期因地因时而异。发生世代数由南向北和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递减,发生时期也逐步延迟。各地主要为害世代不同。 如在中国东半部(东经110°以东)、北纬27°以南地区年生6~8代,秋、冬季各有 1代分别为害晚稻和冬麦;北纬27°~33°地区年生 5~6 代,秋季 9、10月间有 1世代为害晚稻;北纬33°~36°地区年生4~5代,春季有1世代为害麦类;北纬36°~39°地区,年生3~4代,以秋季世代为害粟、玉米、高粱等;北纬39°以北地区年生2~3代,夏季有1世代为害麦、粟、玉米、高粱等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中国西半部地区如西北、西南,粘虫全年发生世代主要于夏季 6、7月间为害玉米,也为害麦、粟和水稻。各虫态历期和完成1世代所需时间,因气候、营养等因素影响而异。一般卵3~6天,幼虫18~29天,蛹12~17天,成虫寿命11~14天。(见彩图)  粘虫不耐低温,在中国越冬地区北界大致为 1月份0℃等温线(接近北纬33°线)。北纬27°(1月份8℃等温线)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冬季世代为害麦作,并能造成灾害。在北纬27°~33°( 1月份0~8℃等温线)地区南半部,冬季也在麦田栖居,但种群数量较少,不致为害成灾;在北半部地区多以幼虫及蛹在稻桩、田埂、稻草堆、杂草地、茭白丛和莲台中越冬。南方越冬也受海拔高度限制。成虫白天潜伏在阴暗环境处,夜晚飞出活动。吸食花蜜及蚜虫等昆虫的分泌物,以及大葱、小蓟、油菜等30余种蜜源植物。对糖、酒、醋液的趋性很强,也趋光。雌蛾多在禾谷类作物的干叶、枯心苗上产卵。环境条件不适时,产卵极少或不产。成虫具迁飞习性,能顺风作远距离飞行。 迁飞距离可达1 400公里以上。在中国每年有 4次大的迁飞为害活动:3~4月间迁至江淮一带,5~6月间迁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迁至华北、东北、华东、中南等地,8月下旬到 9月间又迁至华中、中南、华南等地。成虫迁飞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群体仍留在原发生区或迁飞过境地区进行繁殖,一般因虫量较少,环境条件也多不适,不致造成危害。
  
  低龄幼虫多栖于作物心叶、穗部及干叶缝隙间或中、下部茎叶丛间, 4龄以上幼虫多栖于中、下部茎叶丛间以及玉米心叶、穗头、叶腋等部位。有时潜伏在寄主根际附近的松土中或土块下。1、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条纹形为害状,是虫情的重要标志。当受到惊动或感不适时,可吐丝下垂而飘移。3龄以上幼虫有假死习性。平均1头幼虫一生取食粟或麦叶120余平方厘米,其中90%左右为5、6龄幼虫所食。6龄幼虫老熟,钻入松土中作土茧化蛹。
  
  发生 粘虫的发生为害受气候影响。温湿度可影响其发育和种群数量。在发育适温范围内,发育随着温度增高而加快。全年发生的代数和发生的时期也因气候不同而有差异。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1℃。产卵量随湿度增高而增加,但饱和湿度不利产卵,高温低湿环境可使产卵受抑制。幼虫喜湿,相对湿度低于50%时低龄幼虫因发育不良而死亡。相对湿度增高时,幼虫成活率也高。在雨水协调、气候湿润年份粘虫发生严重,干热年份发生较轻。暴风雨可使低龄幼虫数量明显下降。作物栽培制度和水肥等条件,也是影响粘虫发生与为害的重要因素。如麦与玉米(高粱、粟等)套种,可使 2代粘虫的为害加重。水肥条件改善、作物长势茂密和农田相对湿度增高,可导致粘虫发生范围扩大。
  
  防治方法 粘虫的天敌如蛙、鸟、蜘蛛、蝙蝠、寄生和捕食性昆虫、螨类、线虫和寄生菌等,对粘虫发生有抑制作用。此外应重视预测预报,在幼虫低龄时期施用灭幼脲等农药。在华北地区秋季玉米地中耕除草可抑制3代粘虫。人工采卵和用草把诱卵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