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纳米印刷
1)  nano-lithography
纳米印刷
2)  Nanoprinting
纳米印刷术
3)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纳米平板印刷术
1.
In the last decad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NIL) technique, solid-s.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得益于NIL(纳米平板印刷术)的发展,固体激光器越来越受LOC(芯片实验)的青睐。
4)  NSL
纳米小球印刷
1.
Combi- ning nanosphere lithography(NSL)with electroless deposition,a SERS active substrate was obtained.
本文通过结合纳米小球印刷(NSL)和无电沉积技术制备了具有较好增强能力的SERS基底。
5)  Material of packaging printing
纳米包装印刷材料
6)  Nano Technology for Image Printing
纳米图像印刷技术
补充资料:雕版印刷术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制版和印刷的程序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并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 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伋、闵昭明、凌汝享、凌濛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参考书目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