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低肥力土壤
1)  the low fertility soil
低肥力土壤
2)  soil fertility
土壤肥力
1.
Effect of jute geotextiles biodegradation on soil fertility;
黄麻土工布降解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tree growth in the broad-leaved Pinus korariensis forest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3.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fertility in Napahai wetland of Northwestern Yunnan Plateau;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植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  Soil fertilization
土壤肥力
4)  fertility of soil
土壤肥力
1.
Effects on the fertility of soil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s of fertilizer affected by fertilizer practices;
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of soil and growth of turfgrass in Yuandang Lake area of Xiamen;
厦门筼筜湖区绿化草坪草生长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5)  Fertility [英][fə'tɪləti]  [美][fɚ'tɪlətɪ]
土壤肥力
1.
Soil Fertility Status in Sanming Fujian Tobacco-growing Areas;
福建三明烟区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6)  low soil fertility ecosystem
低肥力土壤生态系统
补充资料:土壤肥力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肥力概念的发展  土壤肥力概念是随土壤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充实与完善的。17世纪时海耳蒙特根据他著名的柳枝土培试验,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得到的除水分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物质。其后,德国的A.D.泰伊尔提出,除了水分以外,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唯一能作为植物养料的物质,是植物碳素营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源泉,错误地认为腐殖质可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直至1840年,德国的J.von李比希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以后,土壤肥力概念才得到较为科学的解释。李比希认为,矿物质是植物的营养基础,土壤则是植物获得矿质营养物质的源泉。这个学说首次明确地指出了土壤矿物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从而修正了泰伊尔的错误。它不仅在土壤科学和农业化学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他忽视了土壤中除土壤矿质营养物质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致有将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土壤矿质营养物质完全等同起来的倾向。至今,仍有人将土壤肥力仅仅理解为土壤中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的数量与有效性的一种状况。20世纪初,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同时地、不断地供给植物矿质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对土壤肥力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表述。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 4个因素的综合。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 0.5%、0.01~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钾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土壤养分的实际有效性,即实际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数量,还受土壤养分到达植物根系表面的状况,包括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截获、养分的质流和扩散三方面状况的影响。
  
  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物理因素对土壤中水、肥、气、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一般而言,在极端酸、碱环境、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存在或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及其他有毒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作物都难以正常生长和获得高产。土壤阳离子吸附和交换性能的强弱,对于土壤保肥性能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度通常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之间有一定相关。如土壤磷素在pH为6时有效性最高,当介质pH值低于或高于6时,其有效性明显下降;土壤中锌、铜、锰、铁、硼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一般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增高,但钼则相反。
  
  土壤中某些离子过多和不足,对土壤肥力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钙离子不足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使其结构被破坏,土壤的透水性因而降低;铝、氢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酸性反应和产生铝离子毒害;钠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和产生钠离子毒害,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②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③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当季作物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对于某些低产土壤(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