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astal harbor city
沿海港湾
1.
The coastal harbor city is the area that has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movem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uman-nature contradictory for a long time.
沿海港湾城市一直以来是人口流动、能源消耗、人地矛盾突出的集中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沿海港湾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特殊时期,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其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客观了解其系统运行的状况一直以来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2) bay
[英][beɪ] [美][be]
n.海湾,(港)湾
3) Shallow sea bay
浅海港湾
5) harbor chart
港湾海图
6) coastal port
沿海港口
1.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hinese coastal port throughput
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模型研究
2.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 s coastal port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s coastal ports was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lanning, capacity, source of cargo, cost and level of service of the ports.
从港口的规划、能力、货源、费用和服务水平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沿海港口的发展状况以及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和谐发展的措施。
3.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mprehensive wharf throughput capacity of coastal ports throughout China and projects finished and put into operation during Year 2001-2005,analyzes problems concern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astal ports,and puts forward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current por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主要介绍全国沿海港口码头综合通过能力和全国沿海港口2001—2005年建成投产项目情况,初步分析我国沿海港口发展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沿海港口发展和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补充资料:浅海海流
浅海中除潮流之外的规模较大的海水流动。通常把浅于200米的海域称为浅海。浅海上持续刮风,海水的密度分布不均,降水或大陆径流的影响,都能形成浅海海流。除此之外,有的浅海海流是深海海流进入浅海的分支。
1877年,美国调查船"布莱克"号和"信天翁"号,在西印度群岛近海和格兰德滩等浅海海域进行了调查,并在佛罗里达海峡测定了海流的速度。20世纪以来,B.海兰-汉森、F.南森、V.W.埃克曼等人的理论,既为深海海流、也为浅海海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沿海的浅海海流,70年代之后,发展了浅海海流的数值计算。
浅海海流在本质上与深海海流没有区别,研究方法和运动方程基本上相同,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特点:
① 底摩擦效应对海流的影响。
研究浅海海流时,无论是严格的理论推导,还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都不能忽略海底摩擦的存在,只是在处理底摩擦方式上略有不同:有时假定底摩擦力和流速成一定关系,有时假定底面的流速为零。由于底摩擦的存在,海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热能,降低了流速。对于风漂流来讲,由于底摩擦的作用,表层流向对风向的偏角x0小于45.5°。海水越浅,偏角越小,且与深度h和摩擦阻力深度D有如下关系:
h/D 1/10 1/4 1/2 3/4 1 2 ......∞
x0 3.7° 21.5° 45° 45.5° 45° 45° 45°
式中μ为涡动粘滞系数;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ρ为海水密度;φ为所研究海区的纬度。
海水深度h 等于1.25D 时,漂流运动的特征与无限深的理想海洋中的风漂流完全一致,因此有人提出,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浅海漂流,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深海漂流。
② 季风、降水、蒸发、大陆径流、结冰和融冰等季节性变化因子的影响。
季风对大陆边缘的浅海海流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浙江、福建的沿岸流,因受季风的影响,冬季携带长江等江河冲淡水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但夏季这种海流几乎消失;在阿拉伯湾同索马里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某些浅海区域,季风使海流呈季节性的变化。降水、蒸发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表层的海流。结冰和融冰的变化,影响着浅海海流的消长。如果冬季结冰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强;反之如果冬季结冰不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弱。
③ 潮流的影响。
在近岸的海湾中,由于非线性效应及海底和海岸的摩擦作用,在潮流中产生了潮汐余流(去掉周期性潮流之后剩余的平均流动),其流速从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可看成浅海海流。
若在涨潮流方向的左面,海岸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则在这个海湾内,潮汐余流往往会构成一个永久的气旋式环流;反之,如果半月形海湾在涨潮流方向的右面,湾内将出现永久的反气旋式环流。在突出岬角处,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共存(见图)。
④ 海流规模的限制。
浅海海流的速度、分布宽度和深度,都比深海海流小得多,输送的水量也少得多,但是它与军事、航海、工业、渔业、泥沙运动、资源开采、污水排放和沿岸居民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例如,河口区泥沙的远距离输送,主要依靠海流;正确掌握和利用海流的特点,可以减少海洋污染,净化人类的环境。此外,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只要掌握浅海海流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书目
景振华著:《海流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66。
M.J.Bowman,W.E.Esaias,eds,Oceanic Fronts in CoastalProcesses,Springer-Verlag,Berlin,1978.
1877年,美国调查船"布莱克"号和"信天翁"号,在西印度群岛近海和格兰德滩等浅海海域进行了调查,并在佛罗里达海峡测定了海流的速度。20世纪以来,B.海兰-汉森、F.南森、V.W.埃克曼等人的理论,既为深海海流、也为浅海海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沿海的浅海海流,70年代之后,发展了浅海海流的数值计算。
浅海海流在本质上与深海海流没有区别,研究方法和运动方程基本上相同,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特点:
① 底摩擦效应对海流的影响。
研究浅海海流时,无论是严格的理论推导,还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都不能忽略海底摩擦的存在,只是在处理底摩擦方式上略有不同:有时假定底摩擦力和流速成一定关系,有时假定底面的流速为零。由于底摩擦的存在,海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热能,降低了流速。对于风漂流来讲,由于底摩擦的作用,表层流向对风向的偏角x0小于45.5°。海水越浅,偏角越小,且与深度h和摩擦阻力深度D有如下关系:
h/D 1/10 1/4 1/2 3/4 1 2 ......∞
x0 3.7° 21.5° 45° 45.5° 45° 45° 45°
式中μ为涡动粘滞系数;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ρ为海水密度;φ为所研究海区的纬度。
海水深度h 等于1.25D 时,漂流运动的特征与无限深的理想海洋中的风漂流完全一致,因此有人提出,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浅海漂流,h≥1.25D 的海区中的风漂流为深海漂流。
② 季风、降水、蒸发、大陆径流、结冰和融冰等季节性变化因子的影响。
季风对大陆边缘的浅海海流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浙江、福建的沿岸流,因受季风的影响,冬季携带长江等江河冲淡水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但夏季这种海流几乎消失;在阿拉伯湾同索马里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某些浅海区域,季风使海流呈季节性的变化。降水、蒸发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表层的海流。结冰和融冰的变化,影响着浅海海流的消长。如果冬季结冰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强;反之如果冬季结冰不严重,春季融冰之后,流速就比较弱。
③ 潮流的影响。
在近岸的海湾中,由于非线性效应及海底和海岸的摩擦作用,在潮流中产生了潮汐余流(去掉周期性潮流之后剩余的平均流动),其流速从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可看成浅海海流。
若在涨潮流方向的左面,海岸向内凹陷,形成半月形,则在这个海湾内,潮汐余流往往会构成一个永久的气旋式环流;反之,如果半月形海湾在涨潮流方向的右面,湾内将出现永久的反气旋式环流。在突出岬角处,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共存(见图)。
④ 海流规模的限制。
浅海海流的速度、分布宽度和深度,都比深海海流小得多,输送的水量也少得多,但是它与军事、航海、工业、渔业、泥沙运动、资源开采、污水排放和沿岸居民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例如,河口区泥沙的远距离输送,主要依靠海流;正确掌握和利用海流的特点,可以减少海洋污染,净化人类的环境。此外,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只要掌握浅海海流的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书目
景振华著:《海流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66。
M.J.Bowman,W.E.Esaias,eds,Oceanic Fronts in CoastalProcesses,Springer-Verlag,Berlin,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