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  internal mediation decision of enterprises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
Firstly, the internal mediation decision of enterprise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本研究通过对现阶段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是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还没有在企业中普遍建立;其次,人民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数量还有待增加,调解员队伍也急需建设;最后,劳动者面对劳动争议,往往缺少调解意识。
2)  arbitration committee for labor disputes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劳动争议调解
1.
The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law has been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bor law and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practice of handling a labor dispute,The law can encourag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handle the labor disput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for handling labor disputes.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坚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总结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实践经验和不足,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4)  labor committee
劳动委员会
5)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law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1.
The spirit,idea and basic system of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law" are a major reform and innovation,and basically adapt to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bor dispute handling requirements and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处理的要求,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2.
The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law has been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bor law and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practice of handling a labor dispute,The law can encourag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handle the labor disput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for handling labor disputes.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坚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总结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实践经验和不足,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6)  mediating labor disputes at primary-level
劳动争议基层调解
补充资料: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
labour disputes

   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其中有的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是因制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
   西方国家对劳动争议的处理,有的由普通法院审理,有的由特别的劳工法院处理。由特别的劳工法院处理劳动争议,始于13世纪的欧洲的行会法庭,法国1806年于里昂创设了劳动审理所,此后意大利、德国等国才相继设立了劳工法庭。很多国家处理劳动争议采取自愿调解、强制调解、自愿仲裁和强制仲裁4项措施。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建立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950年劳动部发布过《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采用协商、调解、仲裁和人民法院审理等程序处理劳动争议。1956~1986年改用来信来访制度处理劳动争议。这带来诸多问题:浪费人力、物力和使纠纷久拖不决。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劳动争议不断增加。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恢复了在国有企业中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争议大量增加,199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扩大到了各种性质的企业之中,处理范围是:①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②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③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④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该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人民法院审判。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劳动法》,在第10章《劳动争议》内肯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各项内容,并特别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再通过仲裁、法院审判程序处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