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饶阳县城南偏西12公里处,有一个叫五公的村子。合作化时期,该村因耿长锁建立的土地合作组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而蜚声中外。
五公村古称敬信乡。隋唐时期,因该村李氏家族的李敬族、李德林、李百药(《北齐书》的作者)、李安期、李宗臣连续五代世袭安平公,该村由此改称五公。时光飞逝,五公村千余年的辉煌已化为历史云烟。然而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和他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互助组却再一次让五公村名扬海内外。
提起五公,不能不提到耿长锁。耿长锁1900年出生于五公村的一个贫苦之家。七岁下地劳动,十八岁卖身到饶阳县城做工,饱尝了生活的苦难和辛酸。1941年出任村干部,带领村民与日军英勇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初级社长、高级社长、五公人民公社社长、饶阳县委副书记、衡水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和省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耿长锁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农民的代表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职务不断发生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庄稼人的本色,依然心向庄稼人,脚没离开过庄稼地。
耿长锁是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先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互助组织的。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旱灾,收获无几,加之日本侵略军经常清剿“扫荡 ”,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危难之际,中共饶阳县委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他动员、组织五公村卢墨林、李砚田、乔万象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他们在没有牲口大车和农具不全的情况下,耿长锁带领土地合伙组的成员苦干巧干、历尽艰辛,为了粉碎敌人的抢粮企图,采取快收、快打的方法,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亩产量超过了一般中农户。他们还利用农闲之机开展起打绳作业,为全县“组织起来,生产度荒”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作组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
此后,合伙组也遂之扩大到17户,并更名为农业合伙组,他们成立了代表会,制定了合伙组的章程。按章程规定:组建合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生产,解决大家的困难,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共同发展。各户所有土地由合伙组共同经营,地权归原主所有。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所产粮食及其他收入,除提10%作公积金,其余按人6地4分配。入组自愿,退组自由。年满结账后退组,可照数分配,但公积金不分;中途退组,赢余不分,如有亏损,应补足应分担的亏空方可退组;组员犯严重错误,经教育不改被开除者,按半途退组处理。有愿意加入者,须经两个组员介绍,代表会同意才可入组;入组后应交纳一部分牲畜农具费(贫者可免),就可享有与老组员同等的权利。这在冀中解放区首创了互助合作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巨大威力,在冀中解放区树立了一面旗帜。
1951年春,这个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17户发展到18户,共82人,土地288亩,骡子7头,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51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1952年11月8日,耿长锁农业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农户401户(全村共425户),从此五公村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1953年12月耿长锁农业合作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誉为“社会主义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