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奥斯曼帝国文化
1)  culture of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文化
2)  The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1.
The Ottoman Empire had not been deprived of its sovereignty after a long-time s permeating and invading from the Great Powers,but the involvement in the First World War had not only led to its collapse,but also changed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East.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2.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of their internal problems and cultures respectively.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既重史实又重分析的原则,对十八、十九奥斯曼帝国与欧洲的文化关系进行研究。
3)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1.
Diplomacy Choices and Policy Changes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与政策转变
2.
In the Ottoman Empire,slave mainly divided to military slave,in.
在奥斯曼帝国,奴隶主要分为军事奴隶、家内奴隶和农业、手工业奴隶。
3.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War I, Britian adjusted his Middle East Policies: Before the World War I, Britain kep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sian Ottoman Empire, and only defined his influencial area at the brim of the empire, su.
在一战初期,英国的中东政策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在战前英国坚持亚洲土耳其的完整,其触动地区仅限于一些帝国的边缘地带,如塞浦路斯、埃及及波斯湾地区;一战爆发和土耳其参战后英国政府一度考虑改变土耳其的政治形式,以维持土耳其,这一点在《德邦森报告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1915年秋中东战局恶化后,阿拉伯人在英国战略构想中地位上升,英国开始考虑以阿拉伯帝国代替奥斯曼帝国来维护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并同阿拉伯人进行了实质性的接触。
4)  Ottoman Imperial Wars
奥斯曼帝国战争
1.
Ottoman Imperial Wars and the Formative Years of European Modern Nation-State System;
奥斯曼帝国战争与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
5)  Osman Turkey Empire
奥斯曼土耳帝国
6)  The government of the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的政府
补充资料: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1299~1922)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又译奥托曼帝国、鄂斯曼帝国,也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国家创始人奥斯曼一世的先世出于乌古斯突厥人的卡伊部落,12世纪时迁入安纳托利亚,建立罗姆苏丹国等政治实体,13世纪沦为蒙  古人的藩属。13世纪30年代,卡伊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苏丹处获得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封地瑟于特(布尔萨与比累季克之间)。瑟于特遂成为奥斯曼国家的发祥地。埃尔托格鲁尔之子奥斯曼一世率领伊斯兰教战士(“加齐”)攻占拜占廷帝国在该地区的领土,当地的游牧部落和城市失业群众纷纷归向,以谋生计。1299年,奥斯曼宣布独立,称苏丹。
   
   

奥斯曼帝国军队攻打贝尔格莱德(1521)(绘画)


   
   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首先夺取布尔萨(1324),后又攻占尼西亚(1331)、尼科美底亚(1337)、斯库塔里(1338),其势力遂达于马尔马拉海以及加利波利半岛。奥尔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进军东南欧,占领色雷斯和马里查河流域,定都埃迪尔内,夺取亚得里亚堡 (1361),直接威胁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在科索沃大败巴尔干诸国的联军(1389)。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 征服了巴尔干的许多地区,初步统一了小亚细亚各突厥人公国。但他在安纳托利亚平定土耳其诸族小邦时,却被来自中亚的帖木儿击败,被俘身亡。其子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0在位)收复了10年来的失地,并平定了各小邦。穆拉德二世(1421~ 1451在位)又向欧洲进行征伐,1444年在瓦尔纳再次击败欧洲的十字军。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在位)大举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拜占廷帝国遂亡。君士坦丁堡(后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此时,奥斯曼帝国已直接统治巴尔干诸国以及多瑙河河口。穆罕默德二世制定法典,完善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庞大的封建军队和先进的军事装备(毛瑟枪和火炮)保证了扩张的胜利进行。谢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东征伊朗,在恰尔德兰击败萨非王朝的军队(1514)。嗣后又扫平马木留克王朝而称霸于叙利亚和埃及,从而控制了阿拉伯世界(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除外),领土增加一倍以上。奥斯曼苏丹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的勒班陀海战(1570~1573)(绘画)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东征西讨,6次出征匈牙利,围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529),数次远征伊朗,夺取巴格达。谢利姆二世在位期间(1566~1574),曾征服塞浦路斯,击败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的联合舰队。海军称霸于地中海东部,疆域扩大到匈牙利、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北非的的黎波里。奥斯曼帝国极盛时,领土北面从奥地利边界直至俄国境内,西界非洲摩洛哥,东迄亚洲高加索和波斯湾,南境一直伸入非洲内地,囊括今欧、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领土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统治机构逐渐完善,宗教法与民法并行。境内非伊斯兰教民族则根据米勒特制度,享受宗教自治。16世纪中叶以后,帝国开始由盛转衰。苏丹多不亲政,沉湎后宫,大权旁落于“大维齐”(首相)之手。近卫军干涉政治,控制苏丹。财政拮据,工商业衰落,社会动荡不安。1683~1792年间的对外战争屡次挫折,失地累累。1683年远征维也纳以惨败告终,1699年被迫签订割地的《卡尔洛维茨和约》。谢利姆三世(1789~1807在位)曾组建“新军”,力图改革,因禁卫军和保守势力奥斯曼帝国(1300~1680)的反抗而失败。及至马赫穆德二世(1808~1839在位)时,一举消灭抗命的禁卫军,再度建立“新军”,削弱伊斯兰教士的权力,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以提高苏丹的权威。开设军校,提倡世俗教育,整顿税制。土耳其在俄土战争(1828~1829)、两次土埃战争(1831~1833,1839~1841)中相继失败。1839年英、法、俄、奥、普五国联合干预土埃冲突,埃及已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希腊、塞尔维亚皆获得自治,帝国仅能牢牢控制安纳托利亚、伊拉克,以及鲁米利亚的大部分地区。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1861在位) 和阿卜杜勒阿齐兹(1861~1876在位)统治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敕令(坦齐马特)。敕令中允许基督教臣民享有一些基本权利,但此项诺言并未完全实现。改革重点仍在改革军队和行政(包括中央和地方),在社会上则改革教育和法律。陆续开办海军、陆军、工程、医学、军事科学等院校,以及外交、行政学院。1846年制订第一个国家教育计划,建立大、中、小学的完整体系,1869年开始推行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中,陆续制订了欧式的商法、刑法、海事法、民法,旨在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实际上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奥斯曼帝国财力支绌,加上国内的人民的起义、属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以及列强的侵略,帝国的改革未见成效而危机转深。
   
   

地图:奥斯曼帝国(1300~1680)


   
   从19世纪6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土军大败,帝国被迫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会议(1878)上,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的独立,承认保加利亚的自治,割让卡尔斯和巴统给俄国。于是,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由于外债高举,帝国的财政也被迫接受列强控制的“奥斯曼国债管理处”的管理。在此之前,具有革新思想的米德哈特帕夏等于1876年发动宫廷政变,迫使新任苏丹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同意实行宪政,颁布了帝国的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实行两院制,全体奥斯曼臣民一律平等。但它赋予苏丹的权力仍然很大,如任免大臣、统帅军队、对外宣战媾和、召集或解散议会等。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久即利用其权力复辟。1878年,宪法被废除,国会遭解散,米德哈特被处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虽然继续改革军队、发展交通事业,但他一意推行泛伊斯兰主义,为了实行独裁统治并镇压反抗者,组织侦探机关,残酷迫害亚美尼亚人(1894~1896),因而被欧洲人称为“血腥的苏丹”。1908年7月,驻马其顿的第3军团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影响下发动起义,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见土耳其革命);次年4月,才进军首都,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代之以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青年土耳其党人执政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教育事业,但他们强制推行土耳其化,激起非土耳其各族人民的反抗。在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后,帝国丧失了在欧洲的领土的83%。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青年土耳其党人很快选择德、奥集团作靠山。1914年8月2日,帝国同德国秘密缔结同盟条约,承担了对协约国作战的义务。10月底又默许德国人操纵的军舰在黑海炮击俄国军舰和港口,造成参战的既成事实。
   
   

奥斯曼帝国军队攻打维也纳(1683)(绘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战败,1918年10月签订了摩德洛斯停战协定,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伊斯坦布尔以及色雷斯的一部分。1919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推动了安纳托利亚人民的抵抗,帝国的将军穆斯塔法·凯末尔 (见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了民族抗战运动。他于5月19日在萨姆松登陆后,即在埃尔祖鲁姆和锡瓦斯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并于1920年4月在安卡拉成立大国民议会,号召穆斯林共御外侮。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迫使苏丹政府在《色佛尔条约》上签字。1921年1月,大国民议会通过根本法,改国名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废除苏丹制  ,从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任总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