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土壤指纹电荷
1)  soil fingerprint charge
土壤指纹电荷
2)  Charge fingerprint
指纹电荷
1.
Charge fingerprint co.
采用指纹电荷法(chargefingerprint)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H、土壤黏粒含量、交换性H、交换性Al等之间的关系。
2.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ge fingerprint of soil and nutrient status in the karst area of the Jinfo mountain.
以重庆金佛山岩溶区为例,分析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的指纹电荷特征和土壤养分保持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变化明显,且呈衔接式-阶梯状发展,即:无石漠化阶段,土壤A、B层保持养分能力最强的pH范围与土壤实测pH较为吻合;轻度石漠化阶段,土壤A层养分保持能力受到明显扰动,而土壤B层养分保持能力与无石漠化的土壤A层较为一致;中、强度石漠化条件下,土壤A、B层保持养分能力的相对平衡点的pH值明显偏酸,这在A层表现尤为明显,主要为人为施肥的结果。
3)  constant charge soil
恒电荷土壤
1.
Dynamic monitoring of reactions between variable and constant charge soils with H~+;
可变电荷及恒电荷土壤与H~+反应的动态监测
2.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metal cation-induced Cl - adsorption by three variable charge soils and an constant charge soil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s.
使用三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一种恒电荷土壤 ,研究电解质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对Cl-离子吸附的影响 。
4)  permanent charge soil
恒电荷土壤
1.
For the clay mineral association of permanent charge soil, the main clay minerals in brown soil are hydromica (35%) and vermiculite (30%).
本文分析了棕壤、红壤和砖红壤的基本性状、粘土矿物组成,用返滴定法和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与恒电荷土壤的电荷特征、Cu~(2+)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5)  constant charge soils
恒电荷土壤
1.
Competition adsorption of NO_3~- with Cl~- on constant charge soils and variable charge soils;
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l~-和NO_3~-吸附的差异及其机理
2.
The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 of variable charge soils and constant charge soils with hydrogen 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 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6)  variable charge soil
可变电荷土壤
1.
Adsorption of bensulfuron-methyl on two variable charge soils;
苄嘧磺隆在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的吸附
2.
Mechanism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affecting Cu adsorption by variable charge soils.;
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机制
3.
Effect of CrO_4~(2-)on adsorption of K+ by two variable charge soils;
CrO_4~(2-)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钾的影响
补充资料:恒星的“指纹”——光谱(图)

仰望星海,星光点点,夜色深沉。要想分辨每一颗恒星的身份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现在对每一颗恒星特征了解得如何呢?科学家的回答是既肯定,又简单。肯定和简单就在于当你走进恒星天文学家的观测研究室时,一切就会一目了然。你随便说一颗恒星,天文学家们就会胸有成竹地给你找出它的档案,告诉你这颗恒星的身份特征。
表1恒星光谱分类光谱型恒星表温度恒星颜色O40000~25000K蓝色星B25000~12000K蓝白色星A11500~7700K白色星F7600~6100K黄白色星G6000~5000K黄色星K4900~3700K红橙色星M3600~2600K红色星(K是热力学温度单位,0℃=273.15K) 
然而,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要向天文学家们问起恒星的物理情况,天文学家们是无法回答的。因为他们也正在困惑和惆怅。仅依靠天文望远镜不能分辨出恒星的视面。恒星的光实在太微弱,即使看起来全天最亮的天狼星的光,也仅仅是太阳光的100亿分之一。然而,要了解恒星的物理本质,还非得在恒星的光中“作文章”不可。1825年,法国哲学家孔德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但是30多年后,天体分光术和照相术的发明,为天文学家们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对恒星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创造了条件。

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分光镜将恒星光分解成连续光谱,再把这种光谱拍照下来进行分析研究即可发现,原来每颗恒星光谱的谱线数目、分布和强度等情况均不一样。这些特征包含着恒星的许多物理化学信息。这一研究方法开创了研究恒星物理化学的新纪元,从此诞生了天体物理学。这是现代天文学新的生长点。

到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已经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并对恒星光谱进行了分类。将恒星光谱分成主要七种类型(见表1)。通过对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分析研究,才使我们了解到恒星表面大气层的温度、压力、密度、化学元素的成分、质量、体积、自转运动、距离和空间运动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关于恒星本质的知识,几乎都是从光谱研究中获得的。

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根据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建起著名的“光谱—光度图”,也称赫——罗图(见图1)。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星序。其他还有巨星、超巨星、亚巨星、亚矮星和白矮星等类型。因此,赫—罗图不仅给出了各类恒星的位置特点,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恒星的演化过程。赫—罗图成为研究恒星的重要手段之一。O、B、A型称为“早型星”;F和G型称“中间光谱型”;K和M型称为“晚型星”。一条恒星光谱,一般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长。为了拍摄一颗恒星的光谱,天文学家们要在天文望远镜旁等待曝光几小时到几个夜晚。

细心的认星者一眼就能看出恒星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等,犹如五颜六色的明珠。恒星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多样的诱人色彩呢?你是否有这样的常识:温度高的火焰是蓝白色,温度低的火焰是红色。恒星也是如此。不同颜色代表星体表面温度的不同。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谱型我们已经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一般说来,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K以上,如参宿七、水委一、马腹一(甲星)、十字架二(甲星)和轩辕十四等。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K,如天狼星、织女星、牛郎星、北落师门和天津四等。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K,如五车二和南门二等。红色恒星表面温度在3600~2600K,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