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the Historic Figure Tao Shu
陶澍论
2) On Tao shu Reform
论陶澍改革
3) Tao shu
陶澍
1.
Historic Figures: Tao Shu and Deng Xianhe;
“我居石潭上,君居临小洋”——陶澍与邓显鹤
2.
Talk about Four Punishments Received by Tao Shu;
关于陶澍所受的四次处分
4) Taoshu
陶澍
1.
Taoshu s Thought and Policies Towards Valuing Commerce in the Reform;
论陶澍改革的重商思想和政策
2.
Taoshu once studied with his father-Tao Biquan,at the Yuelu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during his childhood.
陶澍幼年随父在岳麓书院读书,深受岳麓文化的影响,但不是岳麓书院的学生。
3.
Taoshu was regard as a right-hand man in Jiaqing and Daoguang epoch,as Hanlin Academician was capable of writing poem,as investigating censor was capable of recommending.
陶澍作为嘉道年间的股肱之臣,“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政治上,他勇于革新,正王道、选贤能,倡廉洁、肃吏治,兴利除弊,造福于民;学术上,其黜虚崇实的学术理念和通经致用的学术旨趣,为后人广泛赞誉;诗歌上,他不论是议论政治、酬赠问答,还是写山绘水、借古抒怀,也常能以诚挚的笔触,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儒者情怀。
5)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ao Shu
《陶澍全集》
6) Repeatedly Appraising Tao Shu s Theory on Salt
再评陶澍理盐
补充资料:黎澍(1912~1988)
中国历史学家。湖南醴陵人。1912年2月7日生。曾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战争。先在家乡长沙创办抗日刊物《火线下》(三月刊),1937年12月起,参加创办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并任总编辑。1940~1941年间先后在桂林、香港任国新通讯社经理。1943~1945年9月任成都《华西晚报》主笔。1946年任上海《文萃》周刊主编。1947~1948年间先后任香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和《华商报》编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新闻总署研究室主任。1950~195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先后任秘书室主任、报纸处处长、出版处处长、党史资料室主任等职。1955~196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1961年以后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受到错误的批判,此后八年没有安排工作。1975年仍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兼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曾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
黎澍1966年以前主要研究项目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孙中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毛泽东思想。粉碎"四人帮"后,主要研究项目有:中国的封建主义;近代中国文化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等。他在长期主持学术刊物的编辑工作中,尤其是主编《历史研究》杂志期间,主张刊物应当敢于开风气之先,倡导并支持确有新见解、新观点的论著;注意发现并扶植优秀的青年史学工作者;重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他根据对中国历史的考察,严肃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所面临的不但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且有社会主义同封建势力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就必定倒退到封建主义"。因而,消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他论述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若干影响深远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提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将一切历史都归结为阶级斗争史。他总结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探求发展中国历史学所需要的稳定而正确的方向、途径和具体办法,尤其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原则。1988年12月9日因病逝世。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集)、《再思集》(文集)、《早岁》(回忆录)、《历史的创造者及其它》(文集)等。
黎澍1966年以前主要研究项目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孙中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毛泽东思想。粉碎"四人帮"后,主要研究项目有:中国的封建主义;近代中国文化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等。他在长期主持学术刊物的编辑工作中,尤其是主编《历史研究》杂志期间,主张刊物应当敢于开风气之先,倡导并支持确有新见解、新观点的论著;注意发现并扶植优秀的青年史学工作者;重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他根据对中国历史的考察,严肃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所面临的不但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且有社会主义同封建势力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就必定倒退到封建主义"。因而,消灭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他论述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若干影响深远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提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将一切历史都归结为阶级斗争史。他总结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探求发展中国历史学所需要的稳定而正确的方向、途径和具体办法,尤其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原则。1988年12月9日因病逝世。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集)、《再思集》(文集)、《早岁》(回忆录)、《历史的创造者及其它》(文集)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