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Evolution of Barbie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芭比进化史
2) Barbie
[英]['bɑ:bi] [美]['bɑrbɪ]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芭比
1.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sculpt difference between Barbie and modern Asian Ball-jointed doll .
热销半个世纪的芭比(美国)和已经风靡世界高端玩偶收藏市场的现代亚洲球形关节人偶(BJD,主要以日本和韩国为主要生产国)同时在2009年庆祝各自50岁和10岁的生日,掀起了玩偶收藏的一个新高潮,成为时尚界的一个盛举。
3) the History of ballet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芭蕾舞史
4) Barbra Streisand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芭芭拉·史翠珊
1.
Barbra Streisand,the Representative of Popular Musicians;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流行音乐中的典范艺术家——芭芭拉·史翠珊
6) Barbie phenomenon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芭比现象
1.
The fervent "Barbie phenomenon" in the whole world reflects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girls towards Barbie babi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creation of children.
"芭比现象"反映出女孩对芭比爱好的趋同性以及芭比对儿童创造性的影响。
补充资料:国际芭蕾舞比赛
也叫国际芭蕾舞节,是舞蹈领域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检阅芭蕾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成就,发现和培养芭蕾人才,颁发奖学金,举办教师进修班和各种讲座等。这些比赛扩大了各国之间、各不同学派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了芭蕾艺术的发展。著名的定期国际芭蕾舞比赛有以下几种:
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保加利亚) 历史最久,声誉最高,始于1964年,原定每年一次,自1966年起改为每两年一次。第1~2届不分组,第3届起分成人和少年两组。先后由苏联著名舞蹈家Γ.С.乌兰诺娃(第1~6届)、Ю.Н.格里戈罗维奇(第7~12届)担任评判委员会主席。设有大奖、男女成人1、2、3等奖、男女少年1、2、3等奖。
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 始于1969年,每 4年一次,第4届增设少年组。第5届起改为年龄限制在17~25岁,不再分组。先后由乌兰诺娃(第1届)、格里戈罗维奇(第2~5届)担任评委会主席。设有男女大奖,男女双人舞1、2、3等奖,男女独舞1、2、3等奖以及鼓励奖,钢琴伴奏奖等。中国曾派7名选手参加第5届比赛,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得男子双人舞和独舞第3名。
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 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城举行,始于1979年,每3年一次。由R.乔弗里(美国)、C.H.戈洛夫金娜(苏联)担任第 1届评委会主席。参加者按年龄分组:13~17岁为少年组,18~25岁为成人组。比赛分3轮进行:第1轮表演一个选自指定剧目表的古典变奏独舞和一个1925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独舞或双人舞;第2 轮表演一个1974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四人舞;第3轮表演一个不与第1轮重复的古典芭蕾独舞或双人舞和一个1925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作品。设有金质奖、银质奖、铜质奖,分别授予男女成人组和少年组优胜者,还设有编导奖和特别奖等。中国曾派小组观摩第1届比赛,1982年正式派出4名选手参加比赛,张伟强获男子成人组铜质奖,汪齐风获女子少年组优秀表演奖。
日本世界芭蕾舞比赛 始于1976年,每两年一次,已举办 4届。于东京(第1~2届)和大阪(第3~4届)举行。由P.C.斯特鲁奇科娃和格里戈罗维奇先后担任评委会主席。中国曾派出6名选手参加第3届比赛。
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瑞士) 始于1973年,每年一次。限18岁以下女学生和19岁以下男学生参加,优胜者可获奖学金,到著名舞蹈学校深造。在1985年的比赛中,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李莹和徐刚分别获得女子第1名和男子第2名。
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保加利亚) 历史最久,声誉最高,始于1964年,原定每年一次,自1966年起改为每两年一次。第1~2届不分组,第3届起分成人和少年两组。先后由苏联著名舞蹈家Γ.С.乌兰诺娃(第1~6届)、Ю.Н.格里戈罗维奇(第7~12届)担任评判委员会主席。设有大奖、男女成人1、2、3等奖、男女少年1、2、3等奖。
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 始于1969年,每 4年一次,第4届增设少年组。第5届起改为年龄限制在17~25岁,不再分组。先后由乌兰诺娃(第1届)、格里戈罗维奇(第2~5届)担任评委会主席。设有男女大奖,男女双人舞1、2、3等奖,男女独舞1、2、3等奖以及鼓励奖,钢琴伴奏奖等。中国曾派7名选手参加第5届比赛,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得男子双人舞和独舞第3名。
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 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城举行,始于1979年,每3年一次。由R.乔弗里(美国)、C.H.戈洛夫金娜(苏联)担任第 1届评委会主席。参加者按年龄分组:13~17岁为少年组,18~25岁为成人组。比赛分3轮进行:第1轮表演一个选自指定剧目表的古典变奏独舞和一个1925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独舞或双人舞;第2 轮表演一个1974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四人舞;第3轮表演一个不与第1轮重复的古典芭蕾独舞或双人舞和一个1925年以后创作的当代芭蕾作品。设有金质奖、银质奖、铜质奖,分别授予男女成人组和少年组优胜者,还设有编导奖和特别奖等。中国曾派小组观摩第1届比赛,1982年正式派出4名选手参加比赛,张伟强获男子成人组铜质奖,汪齐风获女子少年组优秀表演奖。
日本世界芭蕾舞比赛 始于1976年,每两年一次,已举办 4届。于东京(第1~2届)和大阪(第3~4届)举行。由P.C.斯特鲁奇科娃和格里戈罗维奇先后担任评委会主席。中国曾派出6名选手参加第3届比赛。
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瑞士) 始于1973年,每年一次。限18岁以下女学生和19岁以下男学生参加,优胜者可获奖学金,到著名舞蹈学校深造。在1985年的比赛中,北京舞蹈学院学生李莹和徐刚分别获得女子第1名和男子第2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