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n Th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Prose
浅议散文的鉴赏
2) Methods of Appreciating Prose
散文鉴赏的方法
3) Appreciation of Essays
散文的欣赏
4)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文学鉴赏
1.
The enlightenment of Gestalt theory on the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格式塔”理论对文学鉴赏的启示
2.
There exist many method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which are both harmonous and different.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鉴赏教学原理、方法的探究作出了历史性的推进,但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留待进一步解决。
3.
And we also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确语文的内涵,重视文学鉴赏。
5) Literary appreciation
文学鉴赏
1.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 gives expression to one s comprehensive quality,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The article tries to elaborate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n applying literary appreciation to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psychology,and expound on how to apply it.
文学鉴赏与心理学是两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学科。
6) literary appreciation
文艺鉴赏
1.
Methods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are the sum total of ways,means and modes to realize literary appreciation.
文艺鉴赏方法是实现文艺鉴赏的途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
补充资料:文学鉴赏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但是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而读者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鉴赏需要。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但是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而读者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鉴赏需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