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Theory Outline of Party System of China
中国政党制度论纲
2)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中国政党制度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arty in power;
中国政党制度的选择标准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2.
The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endows supervising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new meaning of value.
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监督新的价值意义。
3) Chinese modern political party system
中国现代政党制度
6)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1.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pursuing democratic politics,and it is rich in democratic value.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为追求民主政治的目标而建立的,寓有丰富的民主价值内涵。
补充资料:中国政党
中国近代的政党,是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外国政党政治的传入,适应救亡、变法等政治斗争的需要,于19世纪末产生的。20世纪20~4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展开,在中国形成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国民党和代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还有一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其他党派。共产党和国民党长期相互对立、斗争,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曾两次合作,反对共同敌人。1949年10月,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共产党与同它长期合作的 8个民主党派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个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政党。
中国政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 这是中国政党产生和最初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虽然早有"朋党"、"同党"等名称,但科学意义上的政党是近代才出现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到19世纪70~80年代,终于形成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1894年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之变成了一支政治力量。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他们提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要求,并为此展开了初步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从19世纪70年代起,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逐渐将西方的政党政治介绍到国内,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艘桓鲂碌奈淦鳌S捎谑苤泄飞?"结党营私"的传统偏见的束缚,这时成立的政党一般都没有冠以党的名称,通常称为"会"或"社"。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势力较弱,政党活动首先始于上层。政党斗争的中心是革命还是改良,即推翻还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895~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的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开始具有政党色彩。1894年11月24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的华侨中创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 (见彩图)。 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的华侨中成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后改为国民宪政会(又称帝国宪政会)、帝国统一党,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党。经过1903~1904年兴中会与保皇会的论战,革命的政党、团体纷纷涌现:黄兴于1903年11月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蔡元培于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吕大森、刘静庵在湖北组织了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1905年 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有明确纲领及严密组织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辛亥革命前与中国同盟会相对立的,是主张改良的各种立宪政党团体。1906年 9月清朝封建统治者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后,立宪派的政党、团体纷纷成立,一时达到80多个,比较有影响的有预备立宪公会、宪政讲习所(后改为宪政公会)、政闻社、宪政筹备会等。1910年 9月中央资政院开议后,立即在资政院中组织起了宪友会、辛亥俱乐部、帝国宪政实进会等立宪政党,这是国会组织中有公开政党组织的开始。这些立宪政党反对革命,主张改良,阻挠或影响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但它们在宣传立宪政治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不少立宪党人参与发动保路运动以及各省的独立和光复。
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党林立、变化迅速的时期,政党斗争的焦点是坚持革命、主张共和,还是反对革命、拥护专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同盟会迅速分化为多个政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同盟会、统一党、民社、共和建设讨论会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篡权后,各种政治势力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纷纷组织政党,一时政团林立,多达 300多个。为了在第一届国会中得到较多的席位,1912年 8月宋教仁以中国同盟会为骨干组成国民党,许多小党派经过分化组合组成了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同国民党相抗衡。为了打击和对抗国民党,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5月又把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组成以黎元洪为首的进步党;9月指示其亲信梁士诒另外组成公民党。1913年10月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立即宣布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会,撕毁约法,密谋称帝。民国初年的政党纷争至此告一段落。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创立中华革命党,并接连发动了反袁武装起义、护法战争等。斗争失败后,他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与之相对立的,是追随各派军阀的研究系、安福系、交通系等组织,它们在1916年8月1日黎元洪重开国会后操纵历届国会。
在这个时期,坚持共和、革命的主要是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国民党在宣传和维护共和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方面起了进步作用。自建立中华革命党和该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它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为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的御用工具进步党、公民党,段祺瑞操纵的安福系以及梁士诒等操纵的交通系等,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势力,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反动力量。其他党派,如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党等,则在不同时期起了不同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这是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大转折的时期。旧的政党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政党纷纷成立,政党斗争的中心是坚持革命、坚持民主,还是反对革命、坚持独裁。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1921年 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随着革命的发展,1924年 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把中国国民党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改组成一个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中国国民党建立起独裁政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为了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从而形成以国共两党各为一方的十年内战局面。日本入侵中国后,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再次造成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最后以其彻底失败退居台湾而告终。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和旗帜。国民党虽然在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同共产党一起进行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打败北洋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贡献,但从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以后,它主要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镇压革命、实行独裁的工具。
这个时期还成立了许多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支持国民党的主要有: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于1923年12月在巴黎近郊成立的中国青年党(1924年秋其中心移至国内);标榜国家社会主义的张君劢于1934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家社会党(1946年 8月与其他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们曾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很快投靠国民党,支持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最早开展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民主党派有: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于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李济深、陈铭枢等于1933年11月成立的生产人民党及1935年7、8月间成立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沈钧儒等于1936年5、6月间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45年冬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主党派随着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于1941年 3月共同组成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前身为1939年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1944年9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他们大多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斗争激化,同时又成立了一些新的政党。1945年12月黄炎培等于重庆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马叙伦等于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 5月许德珩等于重庆成立九三学社;1947年 2月章伯钧等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成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 5月中国致公党在香港完成改组工作(1925年10月成立于美国旧金山);同年11月谢雪红等于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8年 1月在香港成立由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组成的,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些民主党派站在共产党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同盟军,是民主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推动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这是中国政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个民主党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原来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民主党派,逐渐变成了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坚持和完善这种政党体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中国国民党及其追随者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退居台湾后,长期以来台湾省只有这三个政党,并一直由国民党执政。1986年 9月28日,台湾出现了代表中产阶级的民主进步党,它主张与大陆和平竞争。1989年,民进党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21个"立法委员"席位,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6个县长席位,成为台湾省仅次于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政党。该党1990年通过"台湾事实主权独立"决议案,公开主张"台湾独立"。1991年10月民进党"五大"又将"台湾独立"与"建立台湾共和国"的主张列入党纲,加快"台独"步伐。1987年 7月,国民党当局宣布在台湾地区解除实施了30多年的戒严令后,台湾省出现了台湾工党、中国民众党、台湾自由民主党、台湾中国自由党、中国民主正义党等数十个政党。其中1987年12月6日成立的台湾工党影响较大,它宣布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以和平民主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平等与政治民主",主张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来往,以民主、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到1990年,在台湾包括中国国民党在内的政党共有50多个。
参考书目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1984。
中国政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 这是中国政党产生和最初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虽然早有"朋党"、"同党"等名称,但科学意义上的政党是近代才出现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到19世纪70~80年代,终于形成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1894年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之变成了一支政治力量。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他们提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要求,并为此展开了初步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从19世纪70年代起,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逐渐将西方的政党政治介绍到国内,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艘桓鲂碌奈淦鳌S捎谑苤泄飞?"结党营私"的传统偏见的束缚,这时成立的政党一般都没有冠以党的名称,通常称为"会"或"社"。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势力较弱,政党活动首先始于上层。政党斗争的中心是革命还是改良,即推翻还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895~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的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开始具有政党色彩。1894年11月24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的华侨中创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 (见彩图)。 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的华侨中成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后改为国民宪政会(又称帝国宪政会)、帝国统一党,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党。经过1903~1904年兴中会与保皇会的论战,革命的政党、团体纷纷涌现:黄兴于1903年11月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蔡元培于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吕大森、刘静庵在湖北组织了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1905年 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有明确纲领及严密组织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辛亥革命前与中国同盟会相对立的,是主张改良的各种立宪政党团体。1906年 9月清朝封建统治者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后,立宪派的政党、团体纷纷成立,一时达到80多个,比较有影响的有预备立宪公会、宪政讲习所(后改为宪政公会)、政闻社、宪政筹备会等。1910年 9月中央资政院开议后,立即在资政院中组织起了宪友会、辛亥俱乐部、帝国宪政实进会等立宪政党,这是国会组织中有公开政党组织的开始。这些立宪政党反对革命,主张改良,阻挠或影响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但它们在宣传立宪政治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不少立宪党人参与发动保路运动以及各省的独立和光复。
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党林立、变化迅速的时期,政党斗争的焦点是坚持革命、主张共和,还是反对革命、拥护专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同盟会迅速分化为多个政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同盟会、统一党、民社、共和建设讨论会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篡权后,各种政治势力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纷纷组织政党,一时政团林立,多达 300多个。为了在第一届国会中得到较多的席位,1912年 8月宋教仁以中国同盟会为骨干组成国民党,许多小党派经过分化组合组成了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同国民党相抗衡。为了打击和对抗国民党,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5月又把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组成以黎元洪为首的进步党;9月指示其亲信梁士诒另外组成公民党。1913年10月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立即宣布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会,撕毁约法,密谋称帝。民国初年的政党纷争至此告一段落。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创立中华革命党,并接连发动了反袁武装起义、护法战争等。斗争失败后,他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与之相对立的,是追随各派军阀的研究系、安福系、交通系等组织,它们在1916年8月1日黎元洪重开国会后操纵历届国会。
在这个时期,坚持共和、革命的主要是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国民党在宣传和维护共和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方面起了进步作用。自建立中华革命党和该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它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为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的御用工具进步党、公民党,段祺瑞操纵的安福系以及梁士诒等操纵的交通系等,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势力,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反动力量。其他党派,如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党等,则在不同时期起了不同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这是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大转折的时期。旧的政党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政党纷纷成立,政党斗争的中心是坚持革命、坚持民主,还是反对革命、坚持独裁。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1921年 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随着革命的发展,1924年 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把中国国民党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改组成一个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联盟。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中国国民党建立起独裁政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为了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从而形成以国共两党各为一方的十年内战局面。日本入侵中国后,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再次造成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最后以其彻底失败退居台湾而告终。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和旗帜。国民党虽然在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同共产党一起进行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打败北洋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贡献,但从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以后,它主要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镇压革命、实行独裁的工具。
这个时期还成立了许多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支持国民党的主要有: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于1923年12月在巴黎近郊成立的中国青年党(1924年秋其中心移至国内);标榜国家社会主义的张君劢于1934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家社会党(1946年 8月与其他党合并为中国民主社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们曾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很快投靠国民党,支持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最早开展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民主党派有: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于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李济深、陈铭枢等于1933年11月成立的生产人民党及1935年7、8月间成立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沈钧儒等于1936年5、6月间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45年冬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主党派随着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于1941年 3月共同组成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前身为1939年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1944年9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他们大多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斗争激化,同时又成立了一些新的政党。1945年12月黄炎培等于重庆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马叙伦等于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 5月许德珩等于重庆成立九三学社;1947年 2月章伯钧等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成中国农工民主党;同年 5月中国致公党在香港完成改组工作(1925年10月成立于美国旧金山);同年11月谢雪红等于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8年 1月在香港成立由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组成的,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这些民主党派站在共产党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同盟军,是民主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推动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这是中国政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8个民主党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原来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民主党派,逐渐变成了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坚持和完善这种政党体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中国国民党及其追随者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退居台湾后,长期以来台湾省只有这三个政党,并一直由国民党执政。1986年 9月28日,台湾出现了代表中产阶级的民主进步党,它主张与大陆和平竞争。1989年,民进党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21个"立法委员"席位,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6个县长席位,成为台湾省仅次于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政党。该党1990年通过"台湾事实主权独立"决议案,公开主张"台湾独立"。1991年10月民进党"五大"又将"台湾独立"与"建立台湾共和国"的主张列入党纲,加快"台独"步伐。1987年 7月,国民党当局宣布在台湾地区解除实施了30多年的戒严令后,台湾省出现了台湾工党、中国民众党、台湾自由民主党、台湾中国自由党、中国民主正义党等数十个政党。其中1987年12月6日成立的台湾工党影响较大,它宣布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以和平民主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平等与政治民主",主张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来往,以民主、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到1990年,在台湾包括中国国民党在内的政党共有50多个。
参考书目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1984。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