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袁枚诗论及其评价
1)  Comments on Yuan mei s Views of Poem
袁枚诗论及其评价
2)  poetry of Yuan Mei
袁枚诗歌
1.
In this way we managed to probe into the poetry of Yuan Mei.
综观袁枚诗歌作品,禅影踪迹不时闪现。
3)  On Assessment and its Criteria
论评价及其标准
4)  A study on poesy theory of Yuan Mei
刍议袁枚的诗才论
5)  A Study on Yuan Mei s Proses
论袁枚散文
6)  Offense-Defense Theory and Its Assessment
攻防理论及其评价
补充资料: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如《苦灾行》、《征粮叹》等。但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前类如七古《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写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其形容洞中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谽谺",如万古仙鼠、盘古不死、女娲施变、蚩尤喷雾......,想象"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忽然罡风一吹化为石",都成了"唐突真宰"、"耿耿群飞欲刺天"的勃勃形象,鲜明而夸张,有浪漫气息。又如七绝《沙沟》写山东境内、黄河北岸的旅途风光和感受:"沙沟日影渐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黄昏时在车中所见黄河景色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致,而北方晚风的寒凉却使他不愿下车,通过这闪念变化的直白,抒发了日薄西山的感慨,寄托着一种朦胧的时代感伤,情在其中,意在言外。后类如七律《秦中杂感八首》之一"百战风云一望收",写远望秦中山川的秋色:"旌旗影没南山在,歌舞台空渭水流,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历史感慨和眼前景色相交织,融会而比衬,律整而意长,而诗末以幸遇唐太宗的志士谏臣马周自比,显示了远大抱负的寄托和失志不遇的忧伤。又如七绝《马嵬》四首之一"莫唱当年《长恨歌》",指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表面上是将白居易《长恨歌》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但深一层的诗意独到,讥刺显然。他如《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等,也都能直抒胸臆,各有新意。由于他有些作品流于浅滑,格调不高,因而贬之者讥其"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看来,袁诗是"学杨诚斋(万里)而参以白傅(居易)","学前人而出以灵活,有纤佻之病",可谓诗中之"词曲"(尚镕《三家诗话》),有弊病,也有创新。此外,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颇可读,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他有许多论诗的书信文章,而以《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为诗论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的理论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所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针对性,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针对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指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而并非说教的手段。因此,他反对沈德潜将"温柔敦厚"的"诗教"绝对化,认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他指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并不"敦厚",有的简直"裂眦攘臂而呼",所以他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因而他也认为抒发男女之情的艳体诗可以写作,并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指出"《关雎》即艳诗也","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也"(《再与沈大宗伯书》)。至于肌理说,他嘲之为"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以为毫无价值。袁枚性灵说也较深入具体。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力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他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续诗品·神悟》)以性情为诗人创作之本。又认为"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苟非弇雅之才,难语希声之妙"(《李红亭诗序》),"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指出才能、天分是表现性情的必需条件。同时又说:"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也。"(《补遗》卷六)肯定诗歌创作需有学识。对于作品,他首先要求表现性情的真,认为"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补遗》卷六)。又要求有生气,认为"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笔性笨,虽咏闺房女儿,亦少风情"(《补遗》卷二),"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补遗》卷五)。同时要求创新,赞赏姜夔所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话》卷四)。因而他认为"诗不能作甘言,便作辣语、荒唐语,亦复可爱"(《补遗》卷十)。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他把性灵即性情天分视为先天条件,把学识看作后天努力,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卷六)。因此,他并不一概反对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总起来看,袁枚性灵说较明代公安派前进了一步,显得全面完整,因而一般以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
  
  袁枚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意义,不仅表现于诗论性灵说,也广涉文论及文学发展、文体作用等各方面观点。他对于清初盛行的汉学、宋学都不推崇,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说近玄虚;汉偏于形而下者,故笺注之说多附会"(《答惠定宇书》),他主张为文不应受"道统"的限制,应根据自己的"天性所长","从一面深造"。指出骈文、古文,各有所用:"一奇一偶,天之道也;有散有骈,文之道也。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别有在也。"(《书茅氏八家文选》)他认为文章的发展都是"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宋儒论》),"唐宋之不能为汉秦,犹汉秦之不能为三代也"(《与孙俌之秀才书》),各有时代原因和自己特征。同样,他认为诗歌和文章各有其用,诗言志抒情,文载道本德,因而文章要坚持雅正,主张复古,而"诗有工拙,而无今古"(《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不主张复古而求创新,不受门户拘束而要兼收众长。可见袁枚文学思想具有发展观点,并有区别地注意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功能,因而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的文论不如诗论的影响深广。
  
  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编10卷等。尺牍、说部等30余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