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黄遵宪与日本
1)  Huang Zhunxian and Japan
黄遵宪与日本
2)  Wu's version of Huang Zunxian collections
吴本《黄遵宪集》
3)  Huang Zhunxian
黄遵宪
1.
Chinese Books by Japanese Sinologists Preserved in Renjinglu,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Huang Zhunxian;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保存的日本汉籍
2.
Huang Zhunxian s Open Idea of the Great Benefits from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Neighbours;
论黄遵宪“交邻之有大益”的开放思想
4)  Huang Zunxian
黄遵宪
1.
Huang Zunxian s View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黄遵宪的西方科技文明价值观
2.
Out of Step between Poetry s Reformation and Novel s Reform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Centering on LIANG Qichao and HUANG Zunxian;
论晚清步调不一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中心
5)  Huang Zun-xian
黄遵宪
1.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Huang Zun-xian s "The Records of the State of Japan" on the Reform of China s Modern Judicature;
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影响探析
2.
The Discussions on the Folklore Trait of Huang Zun-xian’s Poem;
论黄遵宪诗词的民俗特色
3.
On Huang Zun-xian and the Activities Confucianism Prote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 Research of Huang Zun-Xian′s Rational View of Sino-west Culture;
黄遵宪与晚清孔教活动——黄遵宪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研究
6)  Huang Zunxian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Late Qing Dynasty
黄遵宪与晚清侨务
补充资料:吴宪(1893~1959)
      字陶民,中国现代生物化学家及营养学家。1893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9年8月8日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终生保持中国为其唯一的国籍。早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O.福林教授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以"血液系统分析法"论文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1924年为襄教授兼主任,1928 年为教授。1935~1937年为该院执行院长职务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1944 年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组建营养研究所。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会议。后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研究员,1949 年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秋因患心脏病辞职。
  
  他一生发表论文163篇,其中有关血液及体液分析的27篇,气体、电解质平衡、仪器设备及蛋白质变性的43篇,营养、免疫及氨基酸代谢的74篇,其他方面的19篇;并出版了《营养概论》(1929初版,1935年已增订至5版)及《物理生物化学原理》(1934英文版)两部著作。根据他于1919年提出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能制备出无蛋白质的血液,使血液中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测定出来。1929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会上他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认为天然蛋白质分子不是一长的直链而是一紧密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借肽键之外的其他键,将肽链的不同部分连接而形成的,所以容易被物理及化学的力所破坏,即从有规则的折叠排列形式变成不规则及松散的形式。这个学说对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有重要价值。1927年,他开始研究中国人的营养问题,着重阐明了素膳与荤膳的优缺点,并于1938年制定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标准。他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以及营养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创见和论述。他的血液系统分析法至今一直在临床诊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他于1921~1927年任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26年参与组织中国生理学会,并任第七届中国生理学会会长(1934);1926~1941年任《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常务编委;1936~1938年任中华医学会营养委员会主席。他在美国曾参加多种有关生物科学及化学的学会,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曾被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