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1)  An Elementary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 and Jin Yong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2)  comparative study of Lu Xun and Hu Shi
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
3)  A Study on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 and Yu Hua
鲁迅与余华比较论
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u Xun and Hu Shi
鲁迅与胡适比较谈
5)  Lu Xun s Outlook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
6)  Lu Xun and Ba Jin
鲁迅和巴金
1.
The weak sense of remorse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Lu Xun and Ba Jin s sense of remorse and repentance is all the more invaluable.
在忏悔意识淡薄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氛围下,鲁迅和巴金的忏悔和忏悔意识更是难能可贵。
补充资料:胡适(1891~1962)
      中国现代学者。以倡导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初名穈,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出生于一个亦官亦商的家庭。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 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一贯倡导改良,反对革命。并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是谈政治的。在愈益频繁地介入政治的过程中,他同国民党统治当局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对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的提倡。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