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论四朝宰相冯道
1)  An Appraisal of Feng Dao, the Prime Minister of Four Dynasties
论四朝宰相冯道
2)  On Prime Minister
宰相论
3)  Appellation of prime minister in the Tang
唐朝宰相称谓考
4)  Poetics of "Four Fengs in Linqu"
"临朐四冯"诗论
5)  On Feng Dao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论冯道的业绩
6)  prime minister
宰相
1.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icissitudes of the hometowns of the Chinese prime ministers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
2.
A Probe into the Prime Minister System of the Five Dynasties;
关于五代宰相制度的若干问题
补充资料:宰相
宰相

    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历代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同。
   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台,由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魏、晋以中书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宰相。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唐太宗以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北宋沿袭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政知事为副。宋神宗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南宋孝宗时又改称左右丞相。辽有北、南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金宰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主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其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掌管实际政务。
   明初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总揽政务,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变化。永乐初年以翰林官入内廷殿阁,参与政务,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逐渐把持朝政,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属首者为首辅。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大学士行使宰相之权。但原满族贵族所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亦属议政机构,其地位凌驾于内阁之上。清雍正时,又在内廷设军机处,由皇帝特派军机大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政务官。明清两代喜欢以古官名尊称要职,所以往往称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为相,实际上自明洪武十三年废丞相后,已不再设相。一般说来,由于君主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权力即随之减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