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search into the Causes of The Sujun Uprising
苏峻之乱原因探析
2) Su Jun-Zu Yue zhi Luan
苏峻、祖约之乱
5) cause of chaos
动乱之因
6) Reason analysis of vibration
振动原因探析
补充资料:苏峻、祖约之乱
发生在东晋成帝时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苏峻(?~328),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一作挺县,今山东莱阳南)人,仕郡为主簿。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祖约(?~330),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 随逖过江南来。晋元帝太兴三年(321)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苏峻、祖约之乱种因于王敦叛乱中晋明帝引流民帅入卫京师之事。原来,晋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进驻建康后,对于率众南来的流民帅深怀疑忌,一般都使停留于淮河南北,不使过江。祖逖虽率流民过江至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但不得久驻,即北返中原。苏峻率众至广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战。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太宁二年(323)接受郗鉴、桓彝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苏峻以功晋爵加官,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屯兵建康上游。祖约所统之众,其时亦自中原南渡淮,驱逐王敦所署淮南太守,屯驻寿春。王敦之乱虽平,立功的流民帅分据要害,他们与东晋朝廷的矛盾又渐滋生。
成帝既立,庾亮当政。苏峻恃功骄溢,有轻朝廷之心。朝廷内争中失势的王公亦多与苏峻勾结。咸和二年(327),庾亮不顾辅政诸大臣的劝阻,诏征苏峻入京为大司农,以峻弟逸代领部曲。苏峻不受诏,请补青州荒郡自处,庾亮不从。祖约在寿春亦恃名望功劳,以不得预明帝顾命为恨,对朝廷深有不满。于是苏峻联结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举兵反晋。祖约遣侄祖涣(祖逖子)、婿许柳(祖逖妻弟),以兵会峻。咸和二年末,苏峻将韩晃、张健等寇略姑孰(今安徽当涂)、宣城(今属安徽)。咸和三年正月,苏峻率祖涣、许柳等大军两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过长江,东进至建康附近,连败晋兵,进入台城。苏峻以远在寿春的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苏峻兵初起,朝廷假庾亮节为都督征讨诸军事。庾亮以弟庾翼领兵屯石头城(在建康城西江岸)为备。苏峻入台城后,庾亮等败奔寻阳(今江西九江),依于自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勤王的江州刺史温峤。温峤、庾亮共推拥有实力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陶侃率军自江陵急进,至寻阳与温、庾会合。苏峻挟晋成帝迁据石头,以备陶、温。陶、温等军续进至建康附近,分屯江流要地,并筑白石垒(在建康城北江岸),以庾亮据守。
此前,在苏峻之乱将起未起之时,朝廷为防苏峻以庾亮弟庾冰为吴国内史,旋又以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以吴兴太守虞潭督三吴诸军事。苏峻自台城所遣的吴国内史蔡谟和权督东军的陶回等人,皆起兵三吴,与王舒、虞潭等合势,抗拒苏峻东掠之军。这样,在陶侃与苏峻相持的战场以外,形成了另一个战场,即三吴的东战场。
郗鉴本是王敦兵起以后受诏南来的流民帅,部曲驻在合肥,本人则任职京师,曾策划用苏峻等流民帅平王敦之乱,以功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驻广陵。苏峻陷台城后,郗鉴自广陵誓师,并遣人间道至寻阳,向江州刺史温峤陈述当前军事形势及攻守之策。他提出,苏峻辈欲挟持天子东入会稽,所以应当抢先在东方据要害,立营垒,既防其东行,又断其粮食取给,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郗鉴此议深为温峤、陶侃赞同。陶侃表王舒、虞潭分别监浙东、浙西军事;表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王舒、虞潭受其节度。这就是东晋对东战场的部署。
咸和三年五月,郗鉴奉诏率众自广陵渡江,与陶侃会师于建康附近的茄子浦,因而未得顾及东战场的防务。苏峻军东掠,王舒、虞潭皆接战不利。陶侃乃从孔坦之议,令郗鉴、郭默等人还据京口,于京口迤南之地分立大业、曲阿、帴亭三垒以卫护东方,并分苏峻兵势,东战场形势得以稳定。
此后数月,战局呈相持状态。苏峻据有自淮水(今江苏秦淮河)上游通向东方的破冈渎交通线,军事上略居优势。七月,祖约在寿春被后赵军攻击,溃败至历阳。九月,晋军烧苏峻军所据破冈渎沿线句容、湖熟积聚,苏峻军乏食。陶侃为救大业垒之围,急攻石头,苏峻突阵坠马被杀,部众立苏峻弟苏逸为主。苏逸凭挟帝之势,企图继续死守石头。咸和四年正月,晋军攻历阳,祖约北奔后赵,后为石勒所杀。二月,晋军收复石头,斩苏逸,晋成帝脱险。苏峻诸将或死或降,只有张健率军欲入吴兴不得,又与韩晃等西趋故鄣,都被歼灭。
苏峻、祖约之乱,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历时年余,影响深远。①苏峻乱后, 京邑灰烬, 民物凋残,众议咸谓起因于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镇自效。于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镇芜湖,以帝舅之尊,遥控朝政,因而居内辅政的王导不能相安,导致庾、王矛盾延续十余年之久。②东晋建国后,内乱发自上游,朝廷唯赖淮阴、合肥为援,并不得心应手,建康动辄沦陷。东土诸郡与建康的呼应和漕运接济,都因无适当的军事保障而难于稳定维持。苏峻乱中郗鉴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建康与东土联系的枢纽,才解决了这一问题。郗鉴用京口、广陵流民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东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威慑力量,成为稳定江左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后谢玄用之组成北府兵,刘裕因之驱桓玄而造宋,皆导源于此。③流民帅苏峻、祖约叛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教训极深。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内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七十年之久。
苏峻(?~328),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一作挺县,今山东莱阳南)人,仕郡为主簿。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祖约(?~330),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 随逖过江南来。晋元帝太兴三年(321)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苏峻、祖约之乱种因于王敦叛乱中晋明帝引流民帅入卫京师之事。原来,晋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进驻建康后,对于率众南来的流民帅深怀疑忌,一般都使停留于淮河南北,不使过江。祖逖虽率流民过江至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但不得久驻,即北返中原。苏峻率众至广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战。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太宁二年(323)接受郗鉴、桓彝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苏峻以功晋爵加官,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屯兵建康上游。祖约所统之众,其时亦自中原南渡淮,驱逐王敦所署淮南太守,屯驻寿春。王敦之乱虽平,立功的流民帅分据要害,他们与东晋朝廷的矛盾又渐滋生。
成帝既立,庾亮当政。苏峻恃功骄溢,有轻朝廷之心。朝廷内争中失势的王公亦多与苏峻勾结。咸和二年(327),庾亮不顾辅政诸大臣的劝阻,诏征苏峻入京为大司农,以峻弟逸代领部曲。苏峻不受诏,请补青州荒郡自处,庾亮不从。祖约在寿春亦恃名望功劳,以不得预明帝顾命为恨,对朝廷深有不满。于是苏峻联结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举兵反晋。祖约遣侄祖涣(祖逖子)、婿许柳(祖逖妻弟),以兵会峻。咸和二年末,苏峻将韩晃、张健等寇略姑孰(今安徽当涂)、宣城(今属安徽)。咸和三年正月,苏峻率祖涣、许柳等大军两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过长江,东进至建康附近,连败晋兵,进入台城。苏峻以远在寿春的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苏峻兵初起,朝廷假庾亮节为都督征讨诸军事。庾亮以弟庾翼领兵屯石头城(在建康城西江岸)为备。苏峻入台城后,庾亮等败奔寻阳(今江西九江),依于自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勤王的江州刺史温峤。温峤、庾亮共推拥有实力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陶侃率军自江陵急进,至寻阳与温、庾会合。苏峻挟晋成帝迁据石头,以备陶、温。陶、温等军续进至建康附近,分屯江流要地,并筑白石垒(在建康城北江岸),以庾亮据守。
此前,在苏峻之乱将起未起之时,朝廷为防苏峻以庾亮弟庾冰为吴国内史,旋又以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以吴兴太守虞潭督三吴诸军事。苏峻自台城所遣的吴国内史蔡谟和权督东军的陶回等人,皆起兵三吴,与王舒、虞潭等合势,抗拒苏峻东掠之军。这样,在陶侃与苏峻相持的战场以外,形成了另一个战场,即三吴的东战场。
郗鉴本是王敦兵起以后受诏南来的流民帅,部曲驻在合肥,本人则任职京师,曾策划用苏峻等流民帅平王敦之乱,以功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驻广陵。苏峻陷台城后,郗鉴自广陵誓师,并遣人间道至寻阳,向江州刺史温峤陈述当前军事形势及攻守之策。他提出,苏峻辈欲挟持天子东入会稽,所以应当抢先在东方据要害,立营垒,既防其东行,又断其粮食取给,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郗鉴此议深为温峤、陶侃赞同。陶侃表王舒、虞潭分别监浙东、浙西军事;表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王舒、虞潭受其节度。这就是东晋对东战场的部署。
咸和三年五月,郗鉴奉诏率众自广陵渡江,与陶侃会师于建康附近的茄子浦,因而未得顾及东战场的防务。苏峻军东掠,王舒、虞潭皆接战不利。陶侃乃从孔坦之议,令郗鉴、郭默等人还据京口,于京口迤南之地分立大业、曲阿、帴亭三垒以卫护东方,并分苏峻兵势,东战场形势得以稳定。
此后数月,战局呈相持状态。苏峻据有自淮水(今江苏秦淮河)上游通向东方的破冈渎交通线,军事上略居优势。七月,祖约在寿春被后赵军攻击,溃败至历阳。九月,晋军烧苏峻军所据破冈渎沿线句容、湖熟积聚,苏峻军乏食。陶侃为救大业垒之围,急攻石头,苏峻突阵坠马被杀,部众立苏峻弟苏逸为主。苏逸凭挟帝之势,企图继续死守石头。咸和四年正月,晋军攻历阳,祖约北奔后赵,后为石勒所杀。二月,晋军收复石头,斩苏逸,晋成帝脱险。苏峻诸将或死或降,只有张健率军欲入吴兴不得,又与韩晃等西趋故鄣,都被歼灭。
苏峻、祖约之乱,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历时年余,影响深远。①苏峻乱后, 京邑灰烬, 民物凋残,众议咸谓起因于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镇自效。于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镇芜湖,以帝舅之尊,遥控朝政,因而居内辅政的王导不能相安,导致庾、王矛盾延续十余年之久。②东晋建国后,内乱发自上游,朝廷唯赖淮阴、合肥为援,并不得心应手,建康动辄沦陷。东土诸郡与建康的呼应和漕运接济,都因无适当的军事保障而难于稳定维持。苏峻乱中郗鉴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建康与东土联系的枢纽,才解决了这一问题。郗鉴用京口、广陵流民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东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威慑力量,成为稳定江左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后谢玄用之组成北府兵,刘裕因之驱桓玄而造宋,皆导源于此。③流民帅苏峻、祖约叛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教训极深。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内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七十年之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