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浅谈"大音希声"
1)  About the Rarity of the Great Music Works
浅谈"大音希声"
2)  Da Yin Xi Sheng
大音希声
1.
On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Da Yin Xi Sheng" in Taoism
老子“大音希声”本义考论
3)  On Transliteration
音译浅谈
4)  On Music Archaeology
浅谈音乐考古学
5)  A Simple Talk on the Voice Health
浅谈嗓音保健
6)  On the Music Poem of the Tang Dynasty
浅谈唐代音乐诗
补充资料:大音希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竅是已",即风吹竅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谦注:"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鞞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洑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