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1)  Schopenhauer s View on Tragedy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2)  Life Tragedy of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叔本华生命悲观哲学
3)  Schiller on Tragedy
论席勒的悲剧观
4)  ON THE TRAGEDY NOTIONS OF LU XUN
论鲁迅的悲剧观
5)  On Nietzsche s Tragic Outlook
论尼采的悲剧观
6)  Schopenhauerian [,ʃəupən'hauəriən]
叔本华的
补充资料: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
Schopenhauer,Arthur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 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叔本华指出,康德分裂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他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于意志的12个论据,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 叔本华从其“求生意志”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美学思想 叔本华深受柏拉图、康德和佛教的影响,企图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来。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人受盲目的求生意志的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槃,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因此,艺术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了满足需要和欲望,而艺术则是一种观照。在这种观照中,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事物,而是柏拉图式的理式,主体也不再是某一个别的人,而是不受意志奴役、没有痛苦、没有时间意识的纯主体。纯主体通过直观与审美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美不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审美的态度,一切审美态度都是无利害感的。科学只研究现象界的规律,艺术则直指现象界后面的物自体,因此艺术高于科学。在各种艺术中,叔本华又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效果强烈得多,深入得多,因为其他艺术只是理式的表现,而音乐却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他也非常重视悲剧,这是因为悲剧所写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面。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人生的不幸,而在于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来,使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恶梦,无可留恋,因而断念。断念是对于生存意志的拒绝或否定。这反映了叔本华美学的悲观主义倾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