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anguage and Interpretation
语言与诠释
2) Speech Interpretation
言语的诠释
3) Analects annotation
《论语》诠释
6) archetyp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原型与诠释
补充资料:《论语》
《论语》 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中国战国初期。西汉时有今文本《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多《问王》、《知道》二篇)和古文本《古论语》21篇(有两篇《子张》,目次亦不同于前二者)。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本《鲁论语》参考《齐论语》编订,称《张侯论》。东汉末,郑玄据此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注,成为传世之《论语》(20篇)。《论语》内容以社会伦理问题为主,涉及到哲学、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论语》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官方科举取仕的必读书,进一步扩大了《论语》的影响。《论语》注释汉代时即有多家,以后历代注释很多,有三国魏何晏撰《论语集解》;宋代邢峻撰《论语正义》;朱熹撰《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撰《论语正义》等,近人杨伯峻撰《论语译注》亦颇便参考。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