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浅论宋代的歌妓词
1)  Shallowly to Discuss The Lyrics of Geisha of the Song Dynasty
浅论宋代的歌妓词
2)  On Poetic Prose About Singing girls in the Song Dynasty
宋歌妓词浅论
3)  On Songci and Geisha in Ancient China
宋词与歌妓略论
4)  OUTLINE OF GEISHA IN THE SONG DYNASTY
宋代歌妓略论
5)  Song prostitute of the Song Dynasty
宋代歌妓
6)  On The Content of Ci Written by Female Singer of the Song Dynasty
宋代歌妓词作简析
补充资料:宋代法帖
      中国古人将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为帖,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为简牍。造纸术发明后,纸与丝织品并用于书札,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都称帖。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因为这些墨迹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所以又称为法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
  
  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阁帖》,刻于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镌刻的。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较多样,除刻历代各家综合的丛帖外,还出现了摹刻一朝一代书法家墨迹的断代法帖,和专门集摹一家的个人法帖。
  
  前者著名的有《凤墅帖》等,后者有《忠义堂帖》等。还有以自家所藏墨迹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淳化阁帖》  10卷,原无帖名。因刻于淳化年间,并藏于秘阁,故名。每卷首分别标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一"、"历代名臣法帖第二"、"诸家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书"、"法帖第九,晋王献之书"等。
  
  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余家、400余种。此帖在采择上虽有缺点并杂有伪迹,标名亦有错误,但古人书法因此得以流传。《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为翻刻。
  
  
  
  
  《绛帖》  潘师旦以《淳化阁帖》为底本,重为增删刻成,共计20卷。因刻于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故名。当时以为《淳化阁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见,因而以《绛帖》为最佳。相传潘氏死后,其两子各分得10卷。长子因负欠官钱,所得前10卷,被没收入公库,绛州官署补刻后10卷,并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上、登、封、书"20字,以识其第次,名为公库本。次子补刻前10卷,名为私家本。
  
  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元、明间又有伪刻12卷行世。《绛帖》原石拓本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冯铨凑集的20卷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新绛本2卷。
  
  《潭帖》 亦称《长沙帖》,庆历间刘沅帅潭州(今长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濛、颜真卿等帖,因刻于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与《绛帖》齐名,原石毁于建炎年间,伪刻很多。
  
  《大观帖》  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厘订,重为摹勒上石,亦为10卷,标题皆为蔡京手书。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又因与《秘阁续帖》、《孙过庭书谱》、《贞观十七帖》同刻于内府太清楼,所以又共称为《太清楼帖》。当时正值北宋经济繁荣时期,百工技艺均极纯熟,徽宗本人又精通书画,对刻手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此帖不仅纠正了《淳化阁帖》在编次、标题中的许多错误,而且摹勒精细准确,刻工精良,为历来书法家所重视。但刻成后不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帖石流入金国,原石拓本极少,现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卷;南京大学藏第6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第7卷。此帖明代有翻刻本。
  
  
  
  
  《汝帖》  王寀辑,大观三年刻于汝州,故名,共12卷。因编辑谬陋,内容庞杂,而多伪迹,后世多不重视。
  
  《宝晋斋法帖》  咸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晋、宋各家书迹,共10卷,末刻"右曹氏家藏真迹"正书 7字。宝晋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谢安的墨迹及顾恺之画多种,名其居为宝晋斋。崇宁三年(1104),米芾任无为军时,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摹刻上石,名为《宝晋斋法帖》,后毁于火。葛祜之任无为军时,据火前拓本重刻此3帖,为《宝晋斋法帖》第2代刻本,后又毁。曹之格任无为军通判时,搜集旧石并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人法书和米氏父子墨迹,增补为10卷。首卷拓原三帖残石,这是《宝晋斋法帖》第3代刻本。此刻有拓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另外标题《宝晋斋法帖》的,有10卷本,有20卷本,有30卷本,内容与原刻大有出入,为明代以来所刻。
  
  《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韩侂胄辑家藏宋代帝王及晋王羲之至当时名人墨迹,共10卷。由其门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向若水精于鉴赏,擅长刻帖,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开禧年间,韩侂胄被诛,其帖没收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今名,拓本流传极少,明代已无全帙。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残本数卷。
  
  
  
  
  《博古堂帖》  绍兴年间,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石邦哲辑刻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诗简》计27种,陈思《宝刻丛编》著录。此帖选刻俱佳,后世评论晋、唐小楷,多以越州石氏诸刻为标准。原石早佚,拓本可信的很少。
  
  《淳熙秘阁续帖》  淳熙十二年(1185)以内府自南渡后续得墨迹摹勒上石,共计10卷。此帖宋亡后毁灭无存,流传绝少。
  
  此外,宋刻法帖流传至今的残帖有:《姑熟帖》,约刻于淳熙五年至十六年;《郁孤台法帖》,绍定元年(1228)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聂子述摹勒;《凤墅法帖》,嘉熙、淳祐(1237~1252) 年间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曾宏父摹刻,内容为宋人书迹;《忠义堂帖》,嘉定八年(1215)永春(今福建省永春县)留元刚刻石,均为唐代颜真卿书迹,共10卷,嘉定十年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鞏嵘续刻1卷;《东坡苏公帖》,乾道四年(1168)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汪应辰集刻,均为苏轼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