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udies of William Faulkner in China
福克纳研究在中国
2) Faulkner studies
福克纳研究
1.
This essay,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research object,method and main researchers,attempt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and concise survey of Faulkner studies in China.
本文拟从研究进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体几个方面对中国福克纳研究做一个力争全面、系统、简约的梳理,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以利于今后研究的开拓和加深。
2.
Faulkner studies begin rather late in China, while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since the end of 1970s.
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从 70 年代末以来逐渐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近期更掀起一阵“福学”热潮。
3.
When it is sought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aulkner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late 20 years from three aspects: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general study and work study, we find that Faulkner studies in China turn out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ong our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erms of research quantity and quality.
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福克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
3) the early Faulkner studies
早期福克纳研究
1.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early Faulkner studies in the English world and China, rediscovering Shi Zhecun s study of Faulkner which has been overlook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本文梳理了早期福克纳研究及其在中国的情形,特别钩沉了学界多有忽视的施蛰存等先生的研究贡献。
4) Deutschlandstudien in China
德国研究在中国
5) researches o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
The first th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researches o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discipline,and then mak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clear,which not only accord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scipline,but embodies the feature of the disciplin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首先要把握其学科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方向,使研究方向既符合学科范畴的要求,又体现学科点的特色。
6) Marxism studies in China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补充资料:福克纳
福克纳(1897~1962) Faulkner,William 美国作家。1897年9 月25日生于密西西比一庄园主后裔家庭,1962年7月6日卒于密西西比贝克斯福。 生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加拿大空军学校学飞行,战后在密西西比大学肄业。1925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的痛苦与幻灭感。后去欧洲游历,回到家乡后靠干各种杂活为生。1929年出版的《沙多里斯》是以自己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小说。30年代初,福克纳的几部代表作已经出版,在美国文学界受到一些作家与批评家的高度推崇,但是除了《圣殿》之外,他的书销路都很差。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去好莱坞为电影公司写电影脚本。 1946年马尔科姆·考利编辑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出版并附有考利所写长序,这使人们开始认识福克纳是个兼有深度、广度、历史感、乡土气与现代意识的大作家。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法国文学界对福克纳的高度评价引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这个蛰居美国边远南方的作家的注意,福克纳在1950年获得了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多次接受美国国务院的委派,出访日本、瑞典、委内瑞拉等国。1962年6 月福克纳在家乡骑马坠下受伤,7月6日因心脏病发作而卒。 创作 福克纳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音与疯狂》。 批评家普遍认为,从发表《喧哗与骚动》的1929年到出版《去吧,摩西》的1942年,这13年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喧哗与骚动》与《沙多里斯》有类似之处,两本小说都反映了南方世家的没落。但《喧哗与骚动》已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追溯蓄奴制种植园制度的消极影响。《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又一力作,写农妇艾迪·本德仑弥留至死后10天之内的事。《八月之光》写一个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被不合理的社会法则支配,受到命运的播弄,终于悲惨地死去。《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几个人的叙述来表现庄园主汤马斯·塞德潘的兴衰史。该作品是福克纳创作中最具史诗色彩的一部。它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悲壮激越,从中可看到古希腊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 《去吧,摩西》是一部系列小说,由7篇作品组成。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是一个庄园主家庭的末代子孙。小说一方面是麦卡斯林家的族长老卡洛瑟斯的两个支系(白人,包括女儿的后裔;以及黑白混血儿的后裔)的种种辛酸、痛苦的故事。另一方面是有关打猎的几篇故事。其中最长的一篇《熊》尤为杰出,是美国文学史上写打猎,写大森林的最优美的作品,充满神话色彩,饶有象征意味。 福克纳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圣殿》、《标塔》、《没有被征服的》、《野棕榈》、《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寓言》、《掠夺者》等。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也很重要。塑造了弗莱姆·斯诺普斯这个精明、狡狯、由原来的穷光蛋变成地方上银行家的形象,他是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影响 福克纳逝世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对他的研究本身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各国不断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有些地区(特别是拉美)的作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他的影响。福克纳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经典作家,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同时又是个现代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写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人如何追求、保持自己的“人性”;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受扭曲与异化的问题。评论家还认为,福克纳是挖掘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高手。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还根据自己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更深层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认知生活的独特眼光。并根据这种独特的眼光,相应地创造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小说技法,帮助他充分表现出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创作上,福克纳也堪称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能提供多种风格的艺术珍品。 30年代,中国对福克纳有过零星的介绍与评论,真正的译介与研究始于80年代。这以后有了福克纳一些代表作品的中译本出版,与此同时,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